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8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国君死社稷,内臣随主亡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0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君死社稷,内臣随主亡


      李自成统领的农民军已经攻破北京城,大明崇祯帝被迫逃离皇宫,他能逃多远?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大厦将倾之际,陪伴在崇祯帝身边的只有一位太监——王承恩。

      崇祯帝和王承恩是同时逃离皇宫的。可崇祯帝的表现如何呢?

     王承恩领着龙驾,望东掖门而走。是时,忽有一群逃难的人,嚎哭乱跑。万岁一见,只道是一伙流贼,转身就走,说:“不好了,流贼来了!”那些人把君臣二人一冲,彼此不能相顾。万岁跌倒在地,忙挣扎起来。雁翎帽早已跌失,意乱心忙,披发向前急走。走到一道城门口,定神一看,才认得是小南门。僻静元人,城门紧闭,用石打锁不开,只得循墙而走。走到正南门上,也是如此。绕到东门,仍复一样。走了多时,两股觉得酸麻,没奈何坐在街地上。心里想道:“王承恩不知去向,叫朕一个往哪里去走?”意欲回去与贼拼个死活,又恐落贼手,求死不得,反为不美。左思右想,终无善计。仰天长叹道:“朕不必多虑了,就在此处归天罢!”(节选自《铁冠图全传》第41回)

      堂堂一国之君为什么会这样?

      一、由于局势险恶,崇祯帝的实际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位可以呼风唤雨的皇帝沦落为一个难民,甚至还不如难民——他毕竟是皇帝,是流寇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心理上出现巨大反差,他一时难以适应,在紧急情况下能做出理智的最佳反应吗?他看到一群难民,就误认为是流寇,在慌乱之中和王承恩失去联系。一个人稀里糊涂地向前走,仍然找不到合适的道路。自己想回去和流寇拼命,又缺乏勇气。在寻不见王承恩的情况下,仰天长叹后就想自寻短见。

      二、原来,他毕竟在宫廷中过惯了好日子,缺乏在艰苦环境下磨练自己的机会,在体力上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险恶局面。难民一乱冲,他就被撞倒在地,雁翎帽跌失了,头发也散了。在没有交通工具,并且缺乏下人搀扶的情况下,他走不了多久就感觉体力不济,无可奈何地坐在地上,幸好流寇还没有冲到他的面前。

      还好,失散后的王承恩并没有抛弃崇祯帝。两人又相遇了,继续向前走,仍然找不到可以冲出城的地方。最后,两人只好走到煤山之下,并在短墙里面暂避。

      又向正北一望,只见沙尘滚滚,人马喊杀前来。君臣们急跳过短墙里面暂避,听得外边人马渐近,王承恩低声说道:“主上,外边虽有贼寇,只顾去别处抢劫。这山脚僻静,并无人物可抢,流贼必不到此。我君臣们只宜安心在此躲避,以待救兵杀退流贼报仇。”(第42回)

      王承恩告诉崇祯帝:流寇尽管暂时嚣张,但他们一时还找不到我们君臣。等我军的勤王之师一到,定能扭转大局。其实,王承恩是在安慰皇帝。当时的北京城及周边地区已经被流寇控制,大明的援军在短时间内根本过不来。

      由于没有捉住崇祯帝,李自成下达了严密搜捕的命令:如发现百姓有藏匿崇祯帝的行为,立即处死。

      有一队流寇人马已经搜到了煤山短墙外面:

   那煤山短墙外,亦有一队人,一边搜寻,一边讲话。崇祯皇帝在里面听得明白,潜步走到墙边,拉了王承恩道:“你不用在此探听了,你可听外面说,流贼把寡人拿得甚紧,不如挺身出去,任贼或剐或杀,免得带累我满城百姓。”说罢,就要跳出墙去。(第42回)

      话说王承恩见主上想跳出墙去,便一手拉住道:“圣上不必性急,待奴婢看看外边的动静,再作商量。”万岁只得回身坐下。王承恩见流贼远去,出墙外一望,只见沿河一带,尽是贼营,难以出走,转到驾前含泪道:“我主不中用了!望见从山前玄武门外,至东、西河沿一带,周围俱是贼兵。料想插翼难飞,奴婢亦没主意了。请我主龙意定夺,莫落贼人之手为是。”崇祯皇帝闻言道:“朕有主意了,你且再出去看看,可有巡逻的贼兵来否?”王承恩此回出去探望,明知帝要自尽,不忍目睹,故意延迟许久,然后转回。果见主上自缢,心如刀割,两泪交流,跪下祝道:“圣上慢走,王承恩保驾来了。”即时解带,在松树缢死。(第43回)

      从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当崇祯帝准备跳出墙时,王承恩一手拉住了他。为什么?王承恩还抱有最后一丝希望。当这丝希望都破灭后,王承恩也对崇祯帝吐出肺腑之言,希望这位皇帝在最后时刻能像个皇帝一样。崇祯帝也知道最后时刻到了,为了不让王承恩难堪,他故意让其出去探望敌情。王承恩也心知肚明,故意延迟许久才转回。看到崇祯帝自尽殉国后,他心如刀割,也不苟活于世!

      我们可以分析两个问题:一、崇祯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想到黎民百姓,这到底算不算他的真实想法?二、王承恩为什么不苟活于世?

      一、在历朝历代的末帝中,崇祯帝还算比较勤勉的。他从即位之日起就想把国家治理好。作为一位皇帝,他也知道天下的百姓是他的子民。平时,自己还要靠百姓供养。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恶劣以及他自身的缺陷,他没能守住祖先留下的那份家业,没能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他愧对祖先,愧对百姓,他不愿苟活!何况,一旦自己落入流寇之手,能否苟活都是未知数。现在,自己既然不能继续承担皇帝的责任,如果再让无辜的百姓因为皇帝的缘故遭受苦难,自己心里难道不愧疚吗?能通过实际行为让自己在临终之前少一点负罪感——这是作为皇帝该尽的最后一份责任。

      二、臣子不可无忠义之心。尽管崇祯帝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在王承恩心中,崇祯帝毕竟是国家的象征!自己爱戴崇祯帝,就是在尽臣子的一份责任。因此,王承恩在最危急的情况下也没有抛弃这位已经没有实际权力的皇帝。当崇祯帝殉国后,王承恩也知道自己想苟活于世是不可能的:自己是一个太监,长期在宫廷中侍奉皇族,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他不能过正常男人的生活。就算他侥幸逃到城外,今后也难免会遭遇别人的白眼,怎样谋生?由于他是崇祯帝身边的太监,身份比较特殊。一旦自己落入流寇之手又泄露身份,流寇必然会特殊“照顾”他,他的结局可想而知。何况,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根本就跑不出去。就算流寇一时没有搜寻到他,他如果不跑,也只能在短墙里面饿死。既然一向爱戴的崇祯帝都辞世了,自己就用殉国的方式去尽最后一份忠诚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100 收起 理由
小雨的节奏 + 10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7-3-10 10:22 | 只看该作者
我想皇帝落入贼寇之手,那是最大的耻辱吧?
板凳
发表于 2017-3-10 10:24 | 只看该作者
君死臣亡,这在封建社会很是推崇,说白了还是讲究一个------忠字!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11:03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崇祯帝的遗体还是落入李自成手中,但李自成并没有戮尸,而是隆重安葬这位皇帝。
4
发表于 2017-3-10 11:07 | 只看该作者
自励 发表于 2017-3-10 11:03
不过崇祯帝的遗体还是落入李自成手中,但李自成并没有戮尸,而是隆重安葬这位皇帝。

也许是李自成很是欣佩这位皇帝的做法,要不就是钓名沽誉才这样做的吧
5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11:14 | 只看该作者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7-3-10 11:07
也许是李自成很是欣佩这位皇帝的做法,要不就是钓名沽誉才这样做的吧?

在和崇祯帝的较量中,李自成毕竟是胜利者,如果再去戮这位皇帝的遗体,会引起其他人的强烈反弹。

其实明朝江山最终是被清廷夺取的,但清廷皇帝同样会去拜祭明太祖的陵墓(南京孝陵)。
6
发表于 2017-3-10 11:19 | 只看该作者
自励 发表于 2017-3-10 11:14
在和崇祯帝的较量中,李自成毕竟是胜利者,如果再去戮这位皇帝的遗体,会引起其他人的强烈反弹。

其实 ...

是呀,朝代的更替,这是历史的必然,难分谁对谁错,作为新上任的皇帝们心里清楚得很!
7
发表于 2017-3-10 16:04 | 只看该作者
读老师的文字就是在读史,分析的好透彻。
8
发表于 2017-3-10 16:05 | 只看该作者
给老师看
9
发表于 2017-3-10 21:15 | 只看该作者
大势已去,谁也无力扭转乾坤。明朝灭亡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崇祯收个秋。他也算尽力了,死了也不遗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5-18 02: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