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兔爷的传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同故事 | 兔儿爷的传说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2023-10-30 07:00 北京

本文作者:张天祺,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很久很久以前的夏天,北京城发生一场大瘟疫。百姓们除了烧香拜佛,没有一点办法。月宫中的嫦娥姐姐看到了这场灾难后,立即派玉兔到人间,为百姓除灾治病。

玉兔化身武士来到京城,它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为百姓送药治病,却不收一分钱。刮风了、下雨了,玉兔衣服淋湿了,感恩的人们为玉兔送上自己穿的衣服;做饭的、摆摊儿的、剃头的,什么样的衣服玉兔都穿过。走过东城走西城,玉兔累得都抬不起腿了,又有人送牛、马、羊,甚至狮子、老虎让它骑。瘟疫终于控制了,玉兔也实在太累了,就在东四七条月光胡同的娘娘庙停住脚,靠着庙门口的井台睡着了。

晨光中早起的人惊奇地看见井边睡着的是:一位长着两只长耳朵、秀气的三瓣嘴的兔面人身武士。围观的人七嘴八舌的议论声,让玉兔睁开朦胧的双眼。呀!真不好意思,原来是睡梦中的玉兔露出了真身。玉兔细声说:“我奉嫦娥姐姐之命来给大家送药。”它起身把从月宫里带来的药都撒倒了井里。转身飘向即将消失的月亮。人们这才发现救命恩人竟是月亮上的玉兔。

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到东四。喝娘娘庙井水的人排起了长队,一直排到东四牌楼。“四牌楼南,四牌楼北,四牌楼底下喝凉水”的童谣被广泛传唱。井水被喝干了又漫上来,漫上来又被喝干。当喝干了的井再也漫不出来水的时候,人们就挖井底的泥泡水喝。别说还真管用,老北京再也没有发生这样的大灾难了。

从此以后,北京城的百姓就把玉兔当做吉祥善良的象征,尊称玉兔为爷。人们用泥塑造兔儿爷:披红袍、穿铠甲、蹬朝靴、插令旗,威风凛凛,一副元帅模样。人们让善良的玉兔骑在各式动物身上,狮子、老虎、大象都有。

每年八月十五还供奉“兔儿爷”。桌子上的供品都是兔子爱吃的萝卜呀、毛豆呀、脆枣呀,还有莲藕、鸡冠花呢。

再后来,兔儿爷的种类越来越多:剪纸呀、面人儿呀、内画呀、风筝呀、软陶呀,好多好多。人们怀念心地善良、为老百姓治病除灾的兔儿爷,把月光胡同娘娘庙当做是兔儿爷的家。

夸兔儿爷:
人人都把兔儿爷夸,身披红袍穿金甲;

脚蹬朝靴背插旗,坐骑虎狮象羊花。

威风凛凛大元帅,驱病扬善医术佳;

众口齐赞好兔儿爷,京城百姓都爱他。

(完)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6:13 | 只看该作者
民间传说《兔爷的故事》 原创 葛明铭故事名家工作室 葛明铭讲故事 2023-02-02 21:48 上海 听全文 演播:程海芗 编稿:葛明铭 兔爷的故事    兔爷大约起源于明末。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说:“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由于小孩子经常在母亲祭祀的时候模仿,兔爷就逐渐让小孩子来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孩子的玩具,并产生了好多新的形象。     到了清代,兔爷的制作日趋精致,有的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也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还有的则坐有麒麟虎豹等等。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他们不是剃头师父,就是缝鞋的,还有卖馄饨、茶汤的,各行各业无不包罗。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可见兔爷在民间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各种各样的兔爷。    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兔爷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说当时北京城瘟疫流行,老百姓吃什么药也无济于事,死了好多人。老百姓叫苦不迭,祈求上天保佑。嫦娥在月宫中看见了人们的疾苦,决定派玉兔下凡间治病。嫦娥把玉兔抱在怀中,轻声地说:“现在人间百姓受苦,我派你去救助他们。”玉兔听懂了嫦娥的话,马上来到了人间。      玉兔变化成妙龄女子,走到一户人家前面。她轻轻地叩门,只见里面出来一个老者。玉兔说:“老人家,我是天上的玉兔,专门来治瘟疫的。”老人狐疑地看了一眼玉兔,摇了摇头说:“你还是走吧。”玉兔非常奇怪,忙问:“我是来帮你们治病的,为什么撵我走啊?”老人说因为她穿了一身白衣服,觉得是不祥的象征。     没有办法,玉兔只好去找衣服换。这时,她正好路过一座庙宇,看见里面的神像穿着一副铠甲。玉兔走了进去,向神像鞠了个躬,说:“我想借衣服一用,用完一定归还。”说完,玉兔将神像上的盔甲穿在了身上。     她打扮成男子的模样,看起病来非常方便。玉兔挨家挨户治病,医好了好多人。人们都要感谢她,她不要百姓的谢礼,只是借穿百姓的衣服。百姓们非常奇怪,但也都把自己的衣服借给了玉兔。这样,下凡的玉兔就仿佛有千万个化身,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不同的人面前--时而男装、时而女装,时而农民、时而商贩。她有时还会骑上骡马虎豹,足迹遍布整个北京城。      北京城中的人们都知道有个治瘟疫的神医,不过每个人见到的形象都不一样。他们有的说是个漂亮的女子,有的说是个威武的少年,还有的说是个年迈苍苍的老者。最后,有个老人说:“她应该是嫦娥的玉兔。”原来这个老人就是玉兔下凡后,到过第一户人家时遇见的那位老人。      为百姓消除灾难后,玉兔返回到月宫之中。但她美好、善良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民间。老北京人为了纪念玉兔,用泥塑造出了她的形象,千姿百态,十分可爱。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每户人家都要供奉玉兔,在桌子上摆出瓜果菜豆,酬谢她给百姓带来了吉祥和幸福。人们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6:15 | 只看该作者
兔儿爷——最地道的老北京吉祥物 原创 燕京君 燕京风物 2022-06-28 17:01 北京 听全文     “八月十五月儿圆,兔儿爷家住月里面。兔儿爷,别婵娟,走向大地显灵仙。采百草,做良药,祛病除灾保平安。月饼圆,苹果鲜,西瓜切成花口莲。毛豆枝,九节藕,我把兔儿爷供中间。迎中秋,记感恩,家家团团又圆圆。”     这是流传在北京地区的一首儿歌,讲述人们在中秋节供奉兔儿爷的情形。过去每逢中秋佳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外,老北京人都会给家里的孩子们买一个兔儿爷,这也是以前老北京人过中秋节的习俗之一。启功先生就曾说起他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中秋节,家里人和亲戚会给他送兔儿爷。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也曾回忆道:“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了。”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这是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 中描写的兔儿爷的样子。        兔儿爷一般由黏土做成,也有的在黏土中掺入纸浆,填入模子里翻塑而成。待到翻塑出来的兔儿爷八九分干时,再装上用另外模子翻塑出来的耳朵,干透后在其身上涂上一层胶水,再勾轮廓、上色、描金就是成品了。一个兔儿爷从制胎、定型、晾晒、上底色(上白)、彩绘到制作完成要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制坯完成后只能等待自然干燥,速成的烤、晒、吹都会损害其质地的结实程度。           兔儿爷规格大小不一,大的可高三尺左右,而一些小的托在手掌即可。兔儿爷无论大小,均为人形兔脸。脸为粉白色,三瓣嘴,带着几分稚嫩。有的头戴金盔,身披绿色战袍,威风凛凛;有的怀抱捣药杵,或左手托臼,右手扶杵;有的兔儿爷还有坐骑,如虎、狮、鹿、麒麟、大象等;还有的是坐在莲花宝座上,或做饮酒状或做跳舞状等。后来,逐渐出现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如剃头的兔儿爷,推车、挑担的兔儿爷等等。甚至人们还把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和兔儿爷一起夫唱妇随。其实兔儿爷的衣着打扮,一直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材料和配饰,如今市面上出现了许多身着时下流行的装扮、材质更加丰富多样的兔儿爷。        作为一种地道的北京吉祥物,兔儿爷最早起源于明代,在明人纪坤写的《花王阁剩稿》里曾有记述:“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兔儿爷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也越来越有个“爷”相。然而1949年后,它被看作是封建迷信,禁止制作和在市面上销售。由于传统兔儿爷都是泥制的,前人的作品很难长时间留存,后来随着那些制作兔儿爷老艺人的逐渐离世,兔儿爷制作工艺濒临失传。1985 年,工艺美术大师双起翔在几位健在的老艺人帮助下,凭记忆反复尝试,成功恢复了兔儿爷的制作工艺。但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寻常市面上并看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它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一些公共场所进行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近些年来,随着传统国潮文化的逐渐复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这个老北京的传统吉祥物,兔儿爷重新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里。在2014年,泥塑(北京兔儿爷)也被评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兔儿爷源于一段民间传说故事,嫦娥在广寒宫里常年与她为伴的,只有那只活泼可爱、无限忠诚的玉兔。相传古时候京城爆发瘟疫,百姓无药可医,祈求月神嫦娥,嫦娥于是派玉兔下凡祛病除灾。玉兔下界途中路过寺庙,便借了韦陀神像的金盔金甲穿上,为更快治愈所有病人,玉兔时而骑虎,时而骑象或麒麟,挨家挨户去送药。在送药过程中不小心双耳外露,与此同时,百姓看见月亮上捣药的玉兔不见了,大家才明白这个兔面人身的郎中就是玉兔。为了感念玉兔,百姓便在中秋时节供奉它。“爷”是老北京人对地位尊贵者的敬称,兔儿爷作为祛病除灾、保佑健康的神灵,故称之为“爷”。每逢中秋,家家都会请一尊泥塑的兔儿称之为“爷”恭而敬之地供起来……到了晚上的时候,就把它放到一个四方的小桌上,然后摆上月饼、鲜花等贡品,还会让小孩给兔儿爷磕头,祈求五谷丰登,家人安康。老北京的中秋节请兔儿爷的这个传统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泥塑玩具各地都有,为何兔儿爷却是北京独有呢?除了上面讲到的北京地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外,应该主要是和北京的城市地位相关。北京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人口规模、商业繁荣非他处可比,传统的泥塑行当市场狭窄,产品的时效性短,艺人在他处很难生存。而老北京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空间,这里人口密集,只要有手艺,不愁没饭吃。而且当地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泥塑艺人们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这也鼓励了他们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技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制作兔儿爷的这些手艺人最后只在北京生存了下来。        其实“兔儿爷”的叫法与北京人对男人们的称呼也有关。老北京人对仗义正直的男人们常有“真够爷们儿”、“老爷们”等称颂语。这种尊称后来送给了忠实守候在嫦娥身边的玉兔,故称为“兔儿爷”。至今在老北京的民间俚语中,还有不少与兔儿爷相关的俏皮话,比如“兔儿爷掏耳朵——崴泥”;“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兔儿爷拍胸脯——没心没肺”;“兔儿爷戴胡子——假充老人儿”;“兔儿爷的靠背旗——单挑”等等。可以说兔儿爷在过去真正渗透到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6:17 | 只看该作者
拾遗阅艺 | 民俗吉祥物——兔儿爷 周飞亚 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 2023-11-07 07:00 重庆 听全文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文艺     民俗吉祥物——兔儿爷      双彦制作的兔儿爷泥彩塑    三瓣嘴,山形眉,手持捣药杵,身着金盔甲,背后一杆大旗,威风凛凛,身下的坐骑或是老虎、狮子、梅花鹿等瑞兽,或是牡丹、葫芦、桃子甚至祥云,仙气飘飘……这就是北京著名的民俗吉祥物——兔儿爷。    “看到它两边肩上这些黑点了吗?这是狐尾,草原游牧民族帽子上的装饰。这说明,兔儿爷的出现应该不晚于元代。”    聊起关于兔儿爷的民俗文化,北京兔儿爷泥彩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双彦神采飞扬。  每年春节前,是双彦最忙碌的时候。不过,接到我电话请求去他的工作室看一看,他还是欣然应允。     双彦正在制作兔儿爷泥彩塑    因为泥彩塑需用窑烧制,40多年来,双彦一直住在乡村,工作室就是他的第二个“家”。推开门,只见沿墙堆满层叠的石膏块,仅留出一条窄窄的过道。起居室内,桌子、凳子、置物架上都堆满了一排排尚未完工的兔儿爷,从七八厘米到近1米高,大小不一。    随手拿起一个,双彦打开了话匣子。    双彦原本并没有想过,这一生要与泥为伴。上世纪90年代初,双彦与朋友南下深圳,合作办厂,正意气风发,父亲双起翔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如果你不回来,这门手艺就真没了。”电话里,他失魂落魄的语气,让向来孝顺的双彦心里像扎了一根刺。父亲对这门手艺有多痴迷,双彦是知道的。    奶奶觉得做手艺太苦:“只有做成第一才有饭吃。”当时年仅13岁的父亲宁可去矿上背煤养活自己,也坚持要学。奶奶无奈,最后只得同意。    上世纪50年代,这一行的手艺人被组织起来,先后在彩塑厂、金属工艺品厂当工人,后来渐渐都转行了。父亲却一直没舍得把手艺丢下。每天下班回家,他就钻进屋子里“把玩”泥巴,还让7岁的双彦也跟着学,上班前布置好“作业”,下班回来检查。    80年代,中国美术馆找到双起翔,请他恢复兔儿爷的民俗文化。几乎消失的兔儿爷才重现人间。    其实,相比兔儿爷,更体现双家泥彩塑技艺水平的是脸谱和其他泥彩塑。双起翔从一开始就立过规矩:绝不模仿别人。正是凭借这些独特的艺术创造,双起翔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作品也被各大博物馆收藏,仅中国美术馆就收藏了700多件。    手艺的价值重新得到认可,却后继无人,父亲定然难以释怀。犹豫再三,双彦还是回来了,“放弃的当然很多,但我觉得是值得的。”    学艺的过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有趣。父亲对双彦的要求极其严格,“40年来,我几乎没见过他一次笑脸,我有时甚至觉得,我这辈子没有爸爸,只有一个师父。”    但父亲离世后,传承的重担落到双彦身上,他越来越能体会到父亲当年的心境:“他的爱是埋藏在心里的,他怕不严格,手艺就传走样了……”    “走样”,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在双彦看来,目前市面上就有不少“走样”的兔儿爷产品。     双彦制作的兔儿爷泥彩塑    兔儿爷的形象,从何而来?    传说有一年,嫦娥派玉兔下凡为百姓送药。玉兔化身一位年轻姑娘,不方便抛头露面,便去寺庙借了一身金盔甲。等她完成任务、送还盔甲时,因为太累,坐在庙门前的旗杆下睡着了。因为感念玉兔的恩德,北京的百姓尊称它为“兔儿爷”。每年中秋,人们都会请一尊兔儿爷回家,守护家人,次年中秋前再送走,寓意一年的灾病随之而去。“兔儿爷的旗子——单挑”“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这些老北京歇后语,就是从传说中来的。    “现在有些兔儿爷背后插好几杆旗,甚至出现了‘兔儿奶奶’!这都是因为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双彦说。    这些年来,双彦前前后后带过十来个徒弟了。“只要肯学,我就教,但只有一点:必须学原汁原味。”他说。    造型、做模具、制胎、打底、彩绘……泥彩塑流程繁琐,里边有不少讲究。比如彩绘,最显功力,讲究“一笔到位”,笔锋不断,连贯出气势。由于制作费力耗时,双彦每年大约只能做两三千件。    “既然兔儿爷是中秋的吉祥物,为什么现在反倒是春节期间销量好?”告别前,我这样问他。    “因为春节有庙会,兔儿爷能被更多人看见。”双彦的语调带着遗憾。他衷心希望,在中秋乃至其他传统节日,也能让兔儿爷这样的非遗,回到它诞生、生活过的民俗文化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5-5 02: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