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睢水红尘录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22-10-24 11:17 | 只看该作者
第 24-26集【2】
刘墉书从汉魏 13:20

刘墉浸润毕生,集群贤之大成,终成一代书家之冠.刘墉书法风格,用墨厚重,貌腴骨劲,独树一帜,有”浓墨宰相”之称。中年继学颜真卿、苏轼诸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局势堂皇;晚年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劲气内敛,浑然太极,而臻炉火纯青之境。博通经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为书名所掩.其书法历经三变.早年,自入词馆初师董其昌,走的是秀媚妍润的路子。

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

刘墉的传世书迹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厚重,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乍看似有稚拙、肥满之嫌,虽系其晚年成熟之作,但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刘墉书法初从赵孟 、董其昌入手,又喜好苏轼的笔意.擅长楷书、行书,同时也能写榜书和小楷。他喜用硬笔短毫,书法丰腴淳厚、落落大度,体现了他一生的襟度。

《苏轼秋阳赋》柔和饱满,劲气内敛,表现了沉静浑厚之美。其用笔藏锋居多,回锋不断,点画充实,气足力厚。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苏轼秋阳赋》,清刘墉书于嘉庆元年,共360个字。现在故宫博物院。书法时而珠圆玉润,时而笔力雄健,时而趋于平淡,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有绵里藏针的妙处,体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刘墉写字喜用浓墨,丰润饱满。若字一味地色浓肥饱,又会看上去韵情不足,润泽顿失,有“墨猪”之感,这也是刘墉楷书弊端之所在。

颜风柳骨:16:40
颜筋柳骨分别指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
“筋”是形容颜体用笔健挺有力,外形丰满而内含韧劲,饱满圆撑而开阖有度,大气磅礴而又洒脱通透。
“骨”是形容柳体笔画清晰,间架严谨,风骨挺拔。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史称“颜体”和“柳体”,后世流传为“颜筋柳骨”,出自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中,称“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颜体结体取古法,“八分”,正面取势,故体态端庄,雍容大气,舒展开阔,结构均匀。柳体结体取法“二王”、北碑,受欧阳询影响,以侧取势,“体势劲媚”,险峻奇绝。结构严谨,法度精准,聚力中心,张力四射。
颜体用笔稳健有力,多为圆势,落笔藏锋,收笔回锋,点画之间气势连贯,多为横画轻,竖画重,长横以顿画收笔,捺笔呈“蚕头燕尾”。柳体用笔的一波三折,横画顿挫收笔,折笔转锋着力一顿都与颜体一脉相承,但在笔法处理上,更为任性、放纵,点画棱角分明,方折峻丽。
出自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汉魏书法
世人皆知魏晋书法之美,其实早在汉末年间,文人书法已露端倪。昨天下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家马啸先生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讲述《汉魏风骨——中国文人书法传统的源起》,剖析文人书法的文化精髓。
  汉魏时期是中国汉字、书法史上字体演进最为激烈的时期。马啸说:“追溯书法历史,汉朝非常重要;不了解汉魏,就无法了解王羲之的魏晋时代。”在此期间,篆、隶、行、草、楷五体的笔法雏形皆已具备,并奠定了中国书法史的里程碑——隶变,即从篆书变到隶书的革命。“这场革命决定了为什么中国人如今写的是这样的字。”
  然而,并非文人写字即可称之为文人书法。马啸说,须得具有很高文化内涵的书法才行。在书法家蔡邕(蔡文姬的父亲)、钟繇的引领下,汉末书法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从实用主义的技术工具逐渐升华为文人士大夫诉说情感的最直接的手段,并发展成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深刻的艺术存在形式之一。
文人书法始于汉朝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献之,学书法都要学二王、魏晋的传统,但我不讲魏晋的书法,而是讲汉魏的书法,也就是讲王羲之老师的书法。”马啸说,如果你不了解这一时间段的书法,就不了解王羲之那些人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他有这样的审美情趣?为什么会产生后来书法的形式?
  “在汉朝以前,书法的主体不是文人,而是职业写书的人,只有从汉朝开始,文人士大夫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所以有了文人书法的概念。”马啸说,不是文人写字就是文人书法,而是说具有文人素养、很高文化内涵的书法才是文人书法。他认为,东汉时期文人书法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蔡邕是很突出的代表。
汉朝为什么这么重要?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林林总总的形态,篆、隶、行、草、楷,这五种字体,到了汉朝都有了,汉朝是整个书法体式的总结阶段。马啸说,在汉朝的时候,汉朝所有的书法样式都有了。同样到汉朝的时候,中国书法的基本笔法都具备了,虽然后来有王羲之、怀素的笔法,但是在汉朝的时候,所有的笔法都具备了,因此,我们要追溯书法史的时候,汉朝是很重要的时间段。
  另外,汉魏时期书法的精神气质已经代表了一个高度,是中国书法的高度,汉魏还要和后面的晋相结合,就产生了魏晋书法,实际上后来的西晋和东晋的想法和汉魏是不分的,很多器物挖掘出来,没有多少区别的,文化样式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它决定了中国后面书法的走向。


8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31 08:01 | 只看该作者
83#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10:07 | 只看该作者
8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10:31 | 只看该作者
85#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01:20 | 只看该作者
86#
发表于 2022-11-2 17:46 | 只看该作者
第 24-26集【5】
乾隆之后的清朝皇帝为什么不再南巡 02:30-04:450

重要的原因是,自乾隆之后,清朝国力一年不如一年,灾荒起义接连不断,国库根本就没有财力支持皇帝的这一美好梦想。

康熙、乾隆每次下江南花费时间持久,一来一去大概要花费三到四个月之久。当时可没有啥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最快的就是马车、船舶,从北京到江浙,来回三千公里,这其中物资调动、水陆转运、人员疏通,大费周章。其次,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皇帝出巡,总是要有一定的排场,不能够太寒酸,更何况南巡活动本身就有向江南人民展示威严的作用,花费还能少得了吗?每次出巡,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侍从有几千人,随驾跟随的官兵有数千名,马匹数千匹,马车几百辆,船舶数百只,还有几千民夫,每天吃喝拉撒都要用到钱,算起来大约要用掉上百万银两。

乾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退位后总结他六次南巡活动时曾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以此告诫后代皇帝最好不要进行南巡活动,太铺张浪费了。
87#
发表于 2022-11-2 17:51 | 只看该作者
第 24-26集【6】
乌木算盘 09:10


乌木(阴沉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长达上千万年炭化过程形成乌木,故又称"炭化木"。历代都把乌木用作辟邪之物,制作的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而现代的"乌木"是红木的一种,木材市场上一般所称的"乌木"是指黑色非洲乌木以及东非黑黄檀,它们是树木树种的一类别,属于国家红木标准的一种。
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
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
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88#
发表于 2022-11-2 17:55 | 只看该作者
第 24-26集【6】
凌迟处死 15:40


凌迟,意思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刑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将罪犯刺死,才能凌迟成功。
89#
发表于 2022-11-2 17:58 | 只看该作者
第 24-26集【6】
悬梁刺股 12:10

悬梁刺股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和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悬梁",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刺股",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把这两则典故合成"悬梁刺股"这则成语。

90#
发表于 2022-11-2 18:01 | 只看该作者
第 24-26集【6】
皇上一夜没睡 17:10


乾隆年间是清朝版图最大的时期,最高峰时的版图更是达到131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超过了三亿。而且清朝时皇权高度集中,全国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都需要皇帝亲自处理,哪怕康熙和雍正已经给乾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想要管理好一个如此庞大帝国,也是一件很有难难度的事情。
在很多人看来,乾隆是一个非常懒散的皇帝,整日就知道游山玩水,先后六次去江南游玩。实际上,乾隆还是比较勤奋的,至少比现在的大多数人都要勤奋,当普通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百姓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乾隆皇帝每天还是要上朝,因为清圣祖康熙立下了规矩,皇帝每天都要上朝议政。乾隆向来最钦佩祖父康熙,自然不敢在这方面有所疏漏,即便是再辛苦,他每天还是要坚持早朝的。
古代交通落后,大臣们前往皇宫参加早朝只能选择骑马坐轿的出行方式。而为了不耽误早朝,大臣们每天早上3点就要起床准备,所以上早朝对于大臣们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乾隆皇帝住在皇宫里,虽然免除了奔波的劳累,可是每天也要3点起床。因为在早朝之前,皇帝通常会在寅时,也就是3到5点之间召见军机大臣,提前了解一下朝廷大事,之后才召见其他大臣早朝。一般来说,早朝大约在5点开始,7点结束。


早朝结束之后,乾隆皇帝会前往养心殿,期间会稍微休息一下,顺道补充一些能量,吃点瓜果点心之类的。养心殿是清朝皇帝批改奏折的地方,全国各地的奏折都会汇集到这里等待皇帝的批阅。在批改奏折一事上,乾隆和雍正、康熙一样都是亲力亲为,朱批谕旨不用别人代笔。


清朝的疆域那么大,管理的人口那么多,所有的事情都由乾隆一人决定,那每日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在批阅奏折时,通常只有特别重大的事件才会引起乾隆的注意,会专门抽出来等待第二天与大臣们商议。而绝大多数奏折上报的,其实都是一些琐碎事情,乾隆皇帝在阅读之后,会随手写上“知道了”、“欣慰览”等字样,表示知道此事。


可能有人会纳闷,皇帝难道不吃早饭吗?怎么早朝结束就去了养心殿?其实,清朝皇帝的饮食习惯很简单,乾隆一天只吃两顿饭,也就是早饭和晚饭。早饭的时间一般为6点到8点,晚饭的时间为下午1点到2点,如果是夏秋时节则提前1个小时。


乾隆皇帝的早餐很简单,通常会在召见大臣之后前往养心殿之前随便吃一点,晚餐则要丰盛很多,一般会有数十上百道菜肴。这么多的菜乾隆皇帝吃不完怎么办?吃不完就只能倒掉,偶尔也会赏赐给大臣,而大臣们不管爱不爱吃,也不管饿不饿,皇帝赏赐下来就必须要吃完,而且还要吃得特别干净,以显示“味道好极了”。


乾隆一天就吃两顿饭,其他时间饿了怎么办?对于皇帝来说,这压根不是事,只要一个眼神就有随从会送来大把的瓜果点心。有时候乾隆批改奏折到深夜,肚子要是饿了的话,也会吩咐随从加餐,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


吃完晚饭后,如果政事没有处理完,乾隆会返回养心殿继续处理。如果忙完政事了,则会带着妃嫔们在御花园中散散步,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欣赏名家字帖等。不过,有一件事是乾隆每天再忙都要做的,那就是吟诗。乾隆一生作了四万多首诗,先不说质量如何,单凭这个数量就称得上是冠绝古今了。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4-29 03: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