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睢水红尘录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00:07 | 只看该作者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00:08 | 只看该作者
113#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00:10 | 只看该作者
114#
发表于 2022-11-20 18:02 | 只看该作者
第 30-32集【2】
皇考 08:30


1. 对亡祖的尊称。
《礼记·祭法》:“曰皇考庙。” 孔颖达 疏:“曰皇考庙者,曾祖也。” 清 黄宗羲 《金石要例·书祖父例》:“ 范育 《吕和叔墓表》称曾祖为皇考。”
2. 古代称“曾祖父”:皇考庙者,曾祖也。后用以称亡父: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
《诗·周颂·雝》:“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孔颖达 疏:“考者,盛德之名,可以通其父祖……此与《閔予小子》非曾祖,亦云皇考者,以其散文取尊君之义,故父祖皆得称之。”
3. 对亡父的尊称。
《礼记·曲礼下》:“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楚辞·离骚》:“帝 高阳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注:“皇,美也;父死称考。”《南史·宋纪上·武帝》:“皇考 翘 ,字 显宗 ,郡功曹。”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惟我皇考 崇公 卜吉於 瀧冈 之六十年,其子 修 始克表於阡。” 宋徽宗 始专用于皇家。《日下尊闻录·西峰秀色》:“﹝ 高宗 纯皇帝 ﹞诗注:‘是地轩爽明敞,户对 西山 ,皇考最爱居此。’”《清史稿·世祖纪二》:“皇考宾天,朕止六岁。”
115#
发表于 2022-11-20 18:09 | 只看该作者
第 30-32集【2】
九州万方 01:40


万方
(1).万邦;各方诸侯。《书·汤诰》:“王归自克 夏 ,至于 亳 ,诞告万方。”
(2).引申指天下各地;全国各地。《汉书·张安世传》:“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风。” 唐 杜甫 《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宋 王安石 《皇帝还大次憩安之曲乐章》:“有奕明堂,万方时会。” 清 李渔 《奈何天·攅羊》:“看扫靖烽烟,万方寧静。” 毛泽东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一唱雄鷄天下白,万方乐奏有 于闐 。”
(3).多方面;多种多样。《文选·宋玉<高唐赋>》:“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 李周翰 注:“思万方之事,忧国之利害。”《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宋 杨万里 《初夏即事》诗:“一似老夫堪笑死,万方口业拙谋生。”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补遗》:“﹝ 赵三 ﹞足翘细笋,腰折迴风,尤觉颠掉纤柔,具有万方仪态。” 徐迟 《井冈山记》七:“它们举止雍容,仪态万方。”
(4).多种方法。《史记·周本纪》:“ 褒姒 不好笑, 幽王 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宣王 既与 亮 对 渭 而陈, 亮 设诱譎万方, 宣王 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5).指用多种方法(对待)。 明 高攀龙 《答史玉池书》:“吾辈若透却名利关,人安能轩輊我?纵毁我、誉我、万方我,只消不见不闻,便都了却。”
(6).万官。《国语·郑语》:“出千品,具万方。” 韦昭 注:“五物之官,陪属万位,谓之万方。”
治大国如烹小鲜 02:00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章,具体解释如下:
1、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2、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3、"小鲜”指的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4、从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还可以理解为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
https://baike.so.com/doc/5355519-5590989.html
 【原文】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法是道理,师是以……为师,总体讲从自然中学习道。
出处应该是儒家思想。
“师法自然”是“格物致知”学说的现代解释: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
后来明代的王守仁是这一学说的光大者。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水到渠成
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渠。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景德传灯录》卷一二:“僧曰:‘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
详细解释
1. 【解释】: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2. 【出自】: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3. 【示例】:须要自然而然,~,非由车戽,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 ◎清·李渔《闲情偶寄·大收煞》

无为而无不为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道"的作用就是无为,它的效果是无不为。道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一直这样,好像什么没有做,无所作为,叫无为。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为"和违背的"违"相通。万物都要因为这个无所作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所以无所不为。道生长宇宙万物,但没有主宰的用意。

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给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
116#
发表于 2022-11-20 18:24 | 只看该作者
第 30-32集【2】
犹如鱼在水中而忘其水 07:40

《菜根谭》中的一句话: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
鱼有水才能优哉游哉地游,但是它们何尝明白自己置身水中呢?鸟借风力才能自由自在翱翔,但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置身在风中。
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不为环境所拖累,人就可以活得轻松开心,顺其自然。

117#
发表于 2022-11-20 18:34 | 只看该作者
周甲而退
第 30-32集【2】14:10
(第 30-32集【4】11:30 )

周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zhōu jiǎ,是指滿六十年,干支紀年一甲子爲六十年。
出处:
《清史稿·礼志五》:“﹝ 康熙﹞六十年,御极周甲,命 世宗 率皇子、皇孙诣 盛京 ,皇子祭 昭陵 ,皇孙祭 永陵 ,帝亲往 福陵 大祭。”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八松墓》:“老夫年已周甲,膝下无儿,多金何为。”

三皇五帝 11:30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也称姬轩辕 )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养心殿
养心殿,地处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养心殿是一组红墙围护的独立院落,南北长约94.8米,东西宽约81.3米,占地约7707平方米。
养心殿包括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8座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887平方米。 养心殿作为清朝中后期皇帝实际的居所,从其建筑本体到其蕴含的科学艺术、文化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018年9月3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对养心殿的修缮。 经过两个多月研究、开启、修护,宝匣"内里乾坤"公之于众,五谷、五石、五药等传统内置物和24块金币重见天日。
1961年3月4日,包含养心殿在内的故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11:00
秦皇是秦始皇嬴政、汉武是汉武帝刘彻、唐宗是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是宋太祖赵匡胤。
1、嬴政主要历史功绩为:结束战乱,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取消了分封制,开始郡县制、修筑长城,抵御外族入侵、聚天下之甲兵,收之咸阳,尽迁六国、遗老于关内 、巡游天下、歌功颂迹、泰山封禅和病死沙丘;
2、刘彻主要历史功绩为:将汉初的“无为而治”转为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正统的地位、抗击匈奴,消除边患;
3、李世民历史功绩: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和革新政治;
4、赵匡胤历史功绩: 先后平定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反抗,削夺了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加强了北方和西方各州的边防,并选派文臣带京官衔外出任职,执掌地方行政,另派使臣分掌地方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整治运河,整顿税制,力图增加赋税收入,增强国力。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8#
发表于 2022-11-20 18:39 | 只看该作者
第 30-32集【3】
苗民 16:27

1. 指古代 三苗 部族之主。
《书·吕刑》:“ 苗 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孔 传:“ 三苗 之君,习 蚩尤 之恶,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惟为五虐之刑,自谓得法。” 孔颖达 疏:“ 三苗 之主,实国君也,顽凶若民,故谓之 苗 民。”
2. 指古 三苗 部族。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 黑水 之北,有人有翼,名曰 苗民 。” 郭璞 注:“ 三苗 之民。”按,此乃关于 三苗 部族的神话传说。 鲁迅 《准风月谈·踢》:“ 苗民 大败之后,都往山里跑,这是我们的先帝 轩辕氏 赶他的。”
颛顼的后裔。
《书经.吕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清代爆发了三次苗民起义
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1735~1736),贵州古州(今榕江)九股河地区苗族农民,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的剥削压迫,在《苗民包利等人领导下,为反抗征粮、派胾发动起义。起义农民曾多达40余万。乾隆元年被七省经略兼贵州巡抚张广泗所镇压。

乾隆六十年正月,贵州松桃,湖南永绥(今花垣)、凤凰、乾州(今吉首)等地苗族农民在白莲教反清宣传的影响下,为反抗官府、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与压迫,由石柳邓等人领导 ,发动起义 。经近一年的战斗,起义军寡不敌众而失败。

咸丰五年(1855),贵州苗族农民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由苗族农民领袖张秀眉领导,又爆发了大规模反清起义。起义军控制了黔东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并设立官职,收回屯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乃集中兵力镇压起义。同治十一年(1872)夏,张秀眉等起义领袖或被俘或被杀,坚持18年的贵州苗民起义宣告失败。
===============================================

清朝的农民起义
包括: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
捻军起义: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
天理教起义:理教之乱是清嘉庆十八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领导豫东、京畿天理教的武装造反。
苗民起义:古州苗民起义指的是在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古州(治今贵州榕江县)苗民在包利领导下,反抗朝廷剥削压迫的武装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组成的领导集团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119#
发表于 2022-11-20 18:46 | 只看该作者
第 30-32集【5】
白莲教 15:04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
北宋时期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 ,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白莲教的组织到了清代分布很广,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尤其是直隶、山东、山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安徽等最为活跃。各阶层人民踊跃参加,在农村中则有"乡约吃教",在城镇、集市则有"差役书办吃教"。当时教门派别很多,有清茶门教、牛八(朱)教、十字教、焚香教、混元教、红阳教、白阳教、老君门教、大乘教、清香教、圆顿教、八针教、大阳教等五花八门,其少许多教派都是白莲教的支派。白莲教拥有的群众最多,影响最大。它本身又分为许多别支,各以教主、首领为中心,组织相当复杂。领导人的名称也很多,有"祖师"、"师父"、"老掌柜"、"少掌柜"、"掌教元帅"、"先锋"等等。它的这种组织形式,适应于秘密传教(有时也用经文编成歌词,配上民间小调,击渔鼓、打竹板,用说唱的形式传教),分散活动。


弘阳教
中国民间宗教。明清时期白莲教一支派。 混元门、元沌教,直隶永年曲周韩太湖所创。
最初流行于畿辅、直隶,后逐渐扩大到华北、东北的一些地区。据弘阳教《弘阳妙道玉华真经随堂宝卷》、《弘阳苦功悟道经》等记载,韩太湖生于隆庆四年(1570),少年时期曾至河南、湖北等地访道,备历艰辛,未成。
万历十六年(1588)又到直隶临城太虎山漕蹊洞修行,三年后得道,创立弘阳教。他奉无为教教祖罗清为祖师,自称罗祖转世,号飘高祖。又仿《罗祖五部经》造《红阳叹世经》等为"红阳五经部",谓之"大五部"。后又将许多经咒、佛号等造为《销释混元无上大道玄妙真经》等五部,称"小五部"。万历二十三年,他到北京传教,时值宫廷上下崇信佛、道,同时师巫术士之风甚炽;他结交太监头目,尊为"护法",并能投好于宫廷中下层人士以至某些权贵,其教乃兴。二十六年,韩太湖死去,年仅29岁,教内借此编出许多神化他的故事,其教益盛。
韩太湖及其继承者所著宝卷很多,大部由内经厂刊印,为当时刊经最多的教派。该教崇拜的最高神为混元老祖(及无生老母),所指混元老祖未必是太上老君,所著宝卷一般都冠以"混元"、"红阳"或"弘阳"字样。
弘阳教传习的内容多为一般白莲教教义,道徒平日无甚活动,只是在如来佛地藏、观音诞辰及飘高祖的生辰、忌日或为人办丧事时,聚集部分道徒举行佛事,宣念《弘阳苦功悟道经》、《混元红阳临凡飘高经》、《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泰山东岳十王宝卷》等经卷。此外还进行一些如治病、施药、舍粥等社会公益事业。入清之后,弘阳教从宫廷回到民间,虽然名列申禁邪教的律例之中,但仍行教如故;而且从不分析宗支,改换名称。
====================================
另:
红阳教
提起红阳教,一般人都比较陌生,甚至连这个教名也从未听说过。事实上,这是一个与道教有密切联系的民间教派,在明清两代北部中国曾有过广泛流传,教徒众多,影响甚大。只不过因其受到封建王朝的禁止,正统宗教的排斥,不大见之于经传罢了。

  红阳教与道教的关系,从清代中叶发生的教案——刘和案中可见其端倪。嘉庆二十年(1817)十二月,直隶总督方受畴,经过明查暗访,在山东德州曹家庵红阳教首刘和家,起出图像和大量经卷。其中一部经卷的刊记中,发现有“山东济南府德州河西高海庄清修观刊销释随堂祖明经板,……康熙三十六年孟夏吉旦”字样。上报朝廷后,皇帝遂令山东巡抚陈预到高海庄清修观查办,经讯问道士明云,在南乡庙内起获经板十九块,明云并称:此板片流传已久,前因官差搜查红阳教经卷,恐致起出被累,故将板片收藏于南乡庙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初四陈预折)。……
红阳教的全名叫作“混元红阳教”,简称红阳教,红阳法,又称混元门,混元教。“混元”是道教创世纪说中所说的天地化育生成以前的一个极遥远的时代,北宋真宗曾敕封道教祖师老于为“混元上德皇帝”,把他抬到天地自然的教化者的崇高地位;到了金元之际,社会上曾出现过以混元为名的道教支派,在北部中国广泛流传。在明代,社会上崇礼真武大帝的风气很盛,以佞道闻名的嘉靖皇帝,又特别封赠真武为“混元六天传法教主……天尊”。所有这些,对濡染道教甚深的韩太湖,当然会产生影响。故此,他才在红阳之上,冠以“混元”二字,借以标榜与道教的亲缘关系。至于“红阳”一词,则是由劫变观念演化而来。所谓三阳劫变,即过去之世是青阳,燃灯古佛掌教,现在之世是红阳,释迦文佛掌教,未来之世是白阳,弥勒佛掌教。红阳末劫是世人遇到的最大劫灾,谁能躲过末劫大难,就可以到达无限美好的未来白阳之世。飘高祖师于现在之世临凡,降生“寒(韩)门”,就是来拯救东土众生,逃离红阳末劫之灾,登上法船,驶向极乐的“天堂”。

120#
发表于 2022-11-20 18:51 | 只看该作者
第 30-32集【6】
通风报信13:50

卢见曾

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又号道悦子,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人称"矮卢"。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因收受盐商价值万余之古玩,被拘系,病死扬州狱中。著有《雅雨堂诗文集》等,刻有《雅雨堂丛书》。
纪晓岚长女嫁卢见曾之孙卢荫文。盐引案发,纪昀因漏言获谴,戍乌鲁木齐。

通风报信
说起历史上最著名的几个鼎盛时代,除了“贞观之治”之外,恐怕就数“康乾盛世”最为被人所熟知。“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直到乾隆这段时间,在这一时期内,大部分百姓属于“安居乐业”的范畴之内。康熙作为一代圣君,百姓能“安居乐业”无可厚非;至于雍正帝,历史上争议非常大;唯独到了乾隆时期,其实已经到了“康乾盛世”的末期。尤其在乾隆帝当政期间,国泰已久,官场奢侈迷乱之风大起;最具代表人物的几个人就是刘墉、纪晓岚、和珅三人。
和珅不用多讲,民间一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足以证明和珅的为官特点了;但实话实说,和珅也是乾隆最宠信的官员,比之刘墉和纪晓岚肯定是有过而无不及的。至于刘墉,民间盛传“刘公案”,堪比古之“包青天”的大忠臣。而“纪晓岚”可以说是这三人中最具特点的人物,尤其是他的标志性物件“大烟袋”。
纪晓岚本名为“纪昀”,字“晓岚”,在今天看来这个名字确实有点不像男人的名字;不过真实的纪晓岚还是很男人的,抽烟、喝酒,尤其是“食色”的本事更是高强。但总体来说,历史中纪晓岚还是一位正直清官的,尤其是为人儒雅,博览群书,可谓乾隆身边的第一才子。尽管纪晓岚是一位清官,但也难免被骨肉牵绊,他就曾为了自己的女儿安危,给亲家写了一封“无字”书信,信封内却换成了“盐”和“茶叶”;结果纪晓岚还被乾隆皇帝贬职新疆了三年之久。
其实这件事的主角并不是“纪晓岚”,而是他的亲家公,此人名叫卢建曾。卢建曾本是朝廷大员,官封“两淮盐运使”。“盐”一直是国家命脉,在当时也是国家抽重税的经济支柱之一;直至今天“盐”也只有官办,“贩卖私盐”历朝历代都是打击重点。而“盐使”可是官场肥差中的肥差,更何况卢建曾是“两淮盐使”。
乾隆年间,国泰民安日久,官场奢侈迷乱之风大起;而卢建曾身居肥差,在这样的官场风气中也难洁身自好。当时官办盐商都会有一块“盐引”作为凭证,相当于今天的“特许经营许可证”,而这块“盐引”是要收取一定手续费的“每盐两百斤,引银三两。”这个凭证和“手续费”逐渐的就统称为“盐引”。
据统计,在二十二年中仅仅“盐引”这一小块,“引钱”就高达两千多万两白银;但这么多钱却并没有一两上交国库,去哪了?可想而知。卢建曾身为“两淮盐运使”自然从中渔利不少,好在半生平平安安,直到告老还乡在山东老家颐养天年。卢建曾本以为没事了,谁想到新任盐使因为“分赃不均”竟然一怒之下将“盐引”的内幕报告给了乾隆帝;乾隆大怒,一句“彻查”掀起了官场惊涛骇浪。
就在此时身为“亲家”的纪晓岚吓坏了。乾隆大怒,一旦查到卢建曾的话,纪晓岚的女儿也难免受牵连。为了女儿的安危,纪晓岚忙给“亲家”卢建曾通风报信;但事情特殊,一旦落入别人之手,再被乾隆帝知道,自己的性命也堪忧。谨慎起见,纪晓岚不敢信中写字,而是在信封里装上了一小撮“盐”和“茶叶”,这就命人送给了“亲家”卢建曾。
纪晓岚的“亲家公”卢建曾也非泛泛之辈,当年也是“进士”出身,又在官场混迹多年;因此卢建曾一见纪晓岚送来的“盐”和“茶叶”马上明白了“盐引亏空,立案侦查(茶)”的意思。只可惜仍旧慢了一步,纪晓岚送信的事早就被“和珅”探知,并报与乾隆帝;乾隆帝不仅马上查抄了卢建曾一家,就连纪晓岚也被株连其中。
就在纪晓岚通风报信的第三天,乾隆就把纪晓岚叫进“密室”,单独告诉他说“你虽未写一字,未传一言,但通风报信,证据确凿。”此时“盐引”一案虽未查清,但纪晓岚深知乾隆帝甚是英明,自己的事怎么也瞒不住的;于是纪晓岚主动跪地请罪。但乾隆帝酷爱诗文,附庸风雅,面对纪晓岚这样的大才子实在舍不得治重罪;最后乾隆帝只将纪晓岚连降三级“纪昀从轻,谪戍乌鲁木齐。”就这样纪晓岚在新疆呆了三年。但乾隆帝是“忍”了三年,最后实在忍受不住没有纪晓岚这位大才子在身边的日子,最终还是借口将纪晓岚调回了京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5-14 11: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