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42|回复: 2

老子讲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0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2-20 19:52 编辑

道德经:老子讲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读懂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说,听说善于摄生的人,在路上行走不会遇到兕虎,入军打仗也不需要披戴铠甲。兕的角,老虎的爪子,兵器的刀刃,都对他无所下手,因为这个人没有死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故事,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刀枪不入?
      关于刀枪不入,大家可以百度,清朝曾经有一个叫大刀会的民间组织。大刀会的传播者一向鲜为人知。清朝的地方官开始只说是一个游方无名道士。近年发现的文献证明他叫赵天吉。
      据当时任曹州知府的毓贤报告:“本年正月间,有外来匪徒传习练气邪术,自谓刀砍不能伤,名曰铁布衫,又曰同心会。”
      百度实例说,解放初期,鄄城很多人参加大刀会,声称刀枪不入。解放后,破四旧,为了验证刀枪不入,把会长绑起来,先用刀砍,只是留下一道白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清朝的道士中,的确有人修炼到刀枪不入的境界。刚好吻合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故事。
对现代科学研究者、以及唯物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道德经》第五十章,是最难读懂的章节。能读懂的人,少之又少。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读懂。
因为,这和人的常识,是相悖的。只能从修道的角度,去解读。顺为凡,逆为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老子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道德经》中的“出生入死”,不是我们现代白话文表达的意思。
      而是:从生地出,从死地入。
      古人说一个人走了,叫“阳寿已尽”。
      阳,代表生命,活着。这是生地。
      而相反的,阴,就代表销毁,死亡。这是死地。
      所以,可以用阳和阴,来代表生地和死地。
      老子在前面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二,分阴阳;二生三,三是阴和阳的交互,《易经》中说是天地感通、乾坤交泰,然后才有万物。
      我手动给大家画一个示意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知道,这个二元化的世界,有黑,有白;同时,黑白相交,就会出现一个灰色地带,这个地带: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把黑白,换成生死,也一样。有生,有死,以及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
      明白这个关系,《道德经》第五十章这段话,对你来说就不难理解了: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老子认为,生地,死地,以及灰色地带(人之生动之死地),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至于,为什么有人能修到无死地的境界?
      这个世俗人难理解,修行人都懂,就是修得纯阳之体。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回头看我上面画的图,阳代表生命,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是纯阳的,都是与一部分阴相重叠。阳代表生,阴代表死。
      所以,我们普通人都有死地。生和死,无法自控;生和死,随时相伴;只是我们没意识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前段时间,我在头条上看到一个车祸视频回放。一个年轻女孩,一边走路,一边低头看手机,前面有辆面包车在倒车,后视镜看不到女孩,女孩沉浸手机中,也没看到面包车。结果倒车,撞倒女孩子,女孩子来不及爬起来,3秒钟,就被卷入车底压死了。
      我看到这个视频,心里特别难过。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
      生命无常。生和死,就是一瞬间的事。
      生和死,是随时相伴的,人永远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
      所以,修行人,要修道。过滤掉阴的死亡元素,修得纯阳之体,100%的纯阳。
      唐朝就出现一个从凡人,修得纯阳之体的人,就是吕洞宾,我们熟悉的八仙过海之一。
      吕洞宾,也叫吕纯阳。
      他修有所成后,留下一首《百字铭》,指点后人:
      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这百来字,字字珠玑,我收藏在手机里,时常拿出来读一读,每一次都醍醐灌顶。修道者要多诵读,妙在其中,悟在一心。
发表于 2021-2-20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皆有因有果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果 - 宗教用语

因果,梵语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佛教认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坏。因是能生,果是所生。而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生果,因果历然。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如外界客尘与众生主体内心也互为因缘,由众生之无明生起我见,我见缘外界之客体,客体唤起众生之贪欲,贪欲引起恶行,恶行招引再生及痛苦,痛苦又加重无明。彼此既是因,又是果。互为因果。






因果的类型:因果可分为:世间之因果、出世间之因果、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且依四谛而言,苦、集为世间迷界之因果。灭、道是出世间悟界之因果。在时间上,因果遍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空间上,则除无为法之外,一切事物皆受因果律支配。佛、菩萨亦然。

大、小乘佛教对因果的论述:小乘佛教将因果关系,分别为六因、四缘、五果。比较重视人类的行为、认识。如烦恼、业是如何产生、如何断除等问题。大乘佛教则视缘起为因果互相关系的状态。以四缘、十因、五果为其因果论的主要内容,以说明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的人类的行为与认识。

此外,一般所说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意谓善的业因必有善的果报,恶的业因必有恶的果报。然而由善恶二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系属非善非恶的无记法,故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应称为善因乐果、恶因苦果。此种有善恶业因则必有苦乐的果报,因果之理俨然不乱,即称因果报应。若无视因果之理,陷于否认因果的见解,则称拨无因果。又从实践修道上论因果关系时,由修行之因能得开悟之果,此称修因得果、修因感果、酬因感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3-29 20: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