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国锋晚年每次进入毛主席纪念堂

[复制链接]
421#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2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3-7 20:14 编辑

12首诗12幅书法12种花,养眼养心

古往今来,
花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人们或爱它的美丽,
或赞叹它的气节。
但在这四季的花中,
你又钟爱哪一朵呢?

1月
梅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早春持斋,答皇甫十见赠》
唐·白居易
正月晴和风气新,纷纷已有醉游人。
帝城花笑长斋客,三十年来负早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月
杏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月
桃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征人归乡》
唐·戎昱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月
蔷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月
石榴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题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月
荷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月
凤仙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七月闺情》
唐·袁晖
七月坐凉宵,金波满丽谯。
容华芳意改,枕席怨情饶。
锦字沾愁泪,罗裙缓细腰。
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月
桂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月
菊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月
芙蓉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十月》
宋·陆游
十月霜侵季子裘,吾诗又送一年秋。
风回断续闻樵唱,木落参差见寺楼。
久已浮云看富贵,固应华屋等山丘。
江边海际多幽致,拟跨青骡处处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月
山茶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冬至宿杨梅馆》
唐·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月
腊梅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竹里馆》
唐·卢象
江南冰不闭,山泽气潜通。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
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月里,梅花阵阵香;
二月里,杏花暖洋洋;
三月里,桃花喷喷香;
四月里,蔷薇都开放;
五月里,石榴红似火;
六月里,荷花香满塘;
七月里,凤仙是七巧;
八月里,桂花满园香;
九月里,菊花堆得高;
十月里,芙蓉小阳春;
十一月,山茶满树花;
十二月,腊梅黄灿烂。
岁有十二季,每一季都繁花似锦;
人生几十载,都在盼一个春暖花开;
愿我们的人生,都像是四季的花,
迎着朝阳,诗意开放!


422#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20:16 | 只看该作者
刘禹锡的《春词》别出心裁,甩白居易的同名诗好几条街      诗豪刘禹锡的一首诗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这首诗歌别出蹊径,描写了一位被锁在院子里的年轻女子,虽然有着满院的春光,但是却充满了愁绪,无聊地数着亭子里的花朵,却有一只蜻蜓飞上头上带的簪子。描写的极为形象,让人身临其境。全诗如下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带这首诗的第一句,描写年轻女子把自己打扮化妆刚刚好。她抹着脂粉,姗姗来到了楼下,在这个时候,女子的心情还不错。到了第二句,因为满庭院的春光,女子并不想辜负它,所以才把自己细心打扮了一番,再去赏这满园的春色。但是第二句中的一个“锁”字,却让大家感觉到这庭院深深,而年轻女子孤单一人,十分寂寥,第一句表现出的好心情顿时全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虽然有着满院的春光,而且年华也是美好的,但却没有人来欣赏,只觉得寂寞无比。满园的春色没有人来欣赏,花容月貌也没有人来观看,就算再美,也不过是虚度光阴。欢快的心情,转而变得忧愁起来。
      在第三句,本来想下楼排遣一下自己的寂寞,但下楼却看到深深关闭的门,只好在亭子里无聊的数着花朵。看似无心,但却有心,在感慨自己的青春年华就像是这美好的春光一样,很快就会消逝。当年轻女子满怀心事的数着花朵,这也是在细数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当自怜自愿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最后一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整首诗的神来之笔,刻画出了女子静立的状态。为什么蜻蜓会落在她的玉簪子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非常安静,一动不动所以才敢落上来;二是女子美貌如花一般,让蜻蜓误以为这就是花朵,所以落在了这人间美色上。不过这么美丽的女子,却没有人来欣赏,就算凋落了,也无人知道,而这句话也含蓄地表达出了整首诗的主题——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虽然女子有着漂亮的容颜,但再美的容颜也应该有个欣赏的人,女为悦己者容,但无人怜爱,这才是刘禹锡表达的意思。他巧妙地刻画出一个伫立在亭子中,欣赏烂漫春光的年轻女子,又把女子和花做相比较,感慨青春易逝,也着重刻画出了冷寂凄凉的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423#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3-8 06:42 编辑

刘禹锡一气之下,写出千古名篇——陋室铭

      欢迎帅哥美女的点击关机,欢迎点击下方点击评论按钮,发表自己评论,欢迎帅哥美女吐槽,小编在此感谢。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小主们快跟小编我来看看今天的精彩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初中就学过了这篇《陋室铭》,或许在学之前,有的人就已经听过开头这一句了。
      可见这篇文章在我们中国人之间流传的广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是,当年刘禹锡在写这篇文章时,竟然是在一气之下写出来的。
      安史之乱后,皇帝开始不信任大臣,转而相信太监。
      从此唐朝就开始了太监专政的局面。
      唐顺宗想要改变这一局面,于是就重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
      但由于宦官势力太大,顺宗正月继位,同年八月便被迫禅位于太子。
      于是改革失败,众人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是两个姓王的和八个司马,不是两个王八)
      而刘禹锡就被贬到和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按规定刘禹锡应住在衙门内三室三厅,但和州知县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而居。刘禹锡不生气还写了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得知后,心中不悦,就把刘禹锡安排到城北一间半室,刘禹锡也不生气,看见杨柳依依,顿时触景生情“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知县得知后,肺都气炸了,就给了刘禹锡一间只能放床桌凳的小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回是真惹怒刘禹锡了,我堂堂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这是他自己说的,不是我说的),能受你这气?
于是就愤然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


作品原文

陋室⑴铭

山不在⑵高,有仙则名⑶。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⑷。斯是陋室⑸,惟吾德馨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⑺。谈笑有鸿儒⑻,往来无白丁⑼。可以调⑽素琴,阅金经⑾。无丝竹⑿之⒀乱耳⒁,无案牍⒂之劳形⒃。南阳⒄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⒅,孔子云⒆:何陋之有⒇?[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语句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2]


折叠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2]












424#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6:44 | 只看该作者
文言知识折叠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句: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西汉·刘安塞翁失马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句:何陋之有

⑤动词,到,往。例句:吾欲之南海——[清]彭端淑《为学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 例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例句: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折叠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折叠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样子)

⒉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



折叠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3]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3]



折叠作品鉴赏
折叠
艺术特色
  •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 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

陋室铭书法

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从诸葛亮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还有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呢?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何陋之有”回应上文。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铭文一开头所说“惟吾德馨”。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翻过来了。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2]




425#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6:45 | 只看该作者
赏析折叠名家点评

刘禹锡的散文简练深刻,自成一家。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陈衍《石遗室论文》[2]



折叠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曾任检察御史,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晚年任太子宾客。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参考资料
  • 1.陋室铭 . 古诗文网 . [2016-8-2]
  • 2.本书编写组 - 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68.
  • 3.《陋室铭》赏析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6-8-2]



4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3-8 06:55 编辑

书法家同写《陋室铭》,10余人写错“云”字,文化去哪了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看了一个全国书坛名家书写《陋室铭》专题作品网络展,颇有些感慨。此展参展作者大多是当代书坛中青年骨干,很多人还是全国各类书法展赛中的频频获奖者。然而,一些作者书写的“云”字,竟有很多不妥之处,让我很意外,忍不住说一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2
      上面的作品书写水平挺高,但其中关于“云”的书写都不妥,像图1、图2这样将“子雲亭”的“雲”字写成“云”字者有十余人。还有就是像图3(下图)这幅隶书作品这样,将“雲”“云”两字正好写反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3
     “雲”“云”的用法:表示说话的“云”,是动词,没有繁体字,只能用“云”。而表示“子云亭”的“云”是名词,有繁体字“雲”,此处用“雲”更确切些。因此,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两个“云”,写法应不相同,第一个“子云亭”的“云”,是名词,应用“雲”,而后一个“孔子云”的“云”,表示孔子“说”,是动词,应该是“云”,不可以写成“雲”。这应不是太难的知识点,属于常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名家写得不准确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文徵明行书《陋室铭》

      我想原因可能有是现在有些人对繁体字不大熟悉,常常依赖电脑或手机上的繁体字转换器进行内容转换,但这种转换器,是无法区分同一个“云”字的不同用法的。如有些书家写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常出错的是“发”字,“雄姿英发”和“早生华发”,这两个“发”的词性和词义都不一样,其繁体字也不一样,但如果用繁体字转化器转换,只会转成同一个“发”,要么都是“發”,要么都是“髮”,书写者如果不进行区分确认,也是容易出错的。
      现在一些网络软件集字作品,也很不靠谱。如下图所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集米芾字的《陋室铭》

      上图为网上集米芾字的《陋室铭》,其中“云”字也不妥当,试想如果米元章在世,岂不要破口大骂?因为他在《海岳名言》中不知骂了多少书法名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集黄庭坚字的《陋室铭》

       上图是集黄庭坚字的《陋室铭》,竟然也是“云”字用得不准。米芾、黄庭坚这些大学问家写作品,大概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现在一些书法人,也照此写,当然就会以讹传讹、贻笑大方了。
      除了客观原因,就要说说主观原因了。这么多知名书法家,都犯了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也说明当代书坛存在着一个问题:很多人过分重视书写技术,而忽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学习和传承,很多人能静下心来练习技法,而能静下心来看点书、研究问题者还是少了。可能有人将《陋室铭》写了多遍,未必尽知两个“云”字的含义,也未必知道“子云亭”与谁相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赵子昂行书《陋室铭卷》

      《陋室铭》中“子云亭”是纪念西汉文学家扬雄的建筑。扬雄,字子云,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汉成帝时曾任给事黄门郎。扬雄本为成都人,但在成都并没有留下多少遗迹,却在绵阳西山留下一个子云亭,常为后世文人所吟及。
      如果书写者真的知道这些知识,并作一些学习和研究,我想也不会犯这些常识性错误了。
      此外就是不能太依赖电脑网络软件,繁体字转换器可以用,但书写者还是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以便及时修正转换中的误差。临习网上的集字作品,是书法学习的捷径之一,但不能不分对错,全盘接受,而是要有一定的取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文天祥行书《陋室铭》轴

      真心希望一些书法人,在潜心书法创作的同时,修修文化功课,补补传统文化上的短板,这样才能真正无愧于“书坛名家”的称谓。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田园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3-8 07:06 编辑

刘禹锡的这首诗,连白居易读后都赞叹不已,境界之高后世无人能及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刘备刘皇叔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很喜欢说“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也有一位诗人,也是中山靖王之后。 他便是被后世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 根据史书记载,他喜好酒色,光是《汉书》有记载的儿子便多达120多人。 而他的后代中最出名的除了刘备,就是刘禹锡了。 从汉朝到唐朝,几百年的时间,朝代更迭,江山易主,所以刘禹锡这所谓“皇族后裔”的头衔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荣耀。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小官僚,他生于大历七年,当时他的父亲在江南为官,所以他在那儿度过了少年时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年后他便进士及第,比起大多屡试不中的诗人来说,已然很幸运。 可惜他的这份幸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贞元二十一年,雄心勃勃的刘禹锡参与了“永贞革新”,而这场革新不到四个月便以失败告终。 而作为骨干的刘禹锡也因此被贬出了京城,开启了谪居异乡的生涯。 天涯辗转,江湖流落的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反而创作了大量的诗文。 他从贬谪地的民歌中汲取精华,创作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不朽诗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雄浑大气的风格,苍劲有力的笔调,浑厚深远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公元826年,他奉调回洛阳,途径金陵,写下一首怀古诗,通篇都是名句,连白居易读后都赞叹不已,境界之高后世无人能及。 这首诗名为《石头城》,全文如下: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曾在南京清凉山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作为建康西部的防守要塞。 而东吴灭亡后,后来定都南京的六朝都将其视为军事要地,甚至有段时间,人们常以“石头城”代指南京。 到了唐朝,石头城早已荒废,但它确实是六朝兴衰的见证,所以到了中晚唐,它几乎成了诗人怀古的圣地。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朝已是逐年式微,所以他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提醒统治者吸取六朝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诗歌开头两句写的是江山依旧,空城荒废,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石头城的四周依然环绕着连绵起伏的山峰,它那虎踞龙盘的态势百年不变;北面的潮水拍打着空荡荡的石城,又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汹涌的声音仿佛在叹息世事无常,繁华转头空。 韦庄也曾说“无情最是台城柳”,柳树怎会无情,同样的潮水又怎会寂寞,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过是借此来表达一种今非昔比的荒凉感罢了。 接着的两句写的是月光下的空城。 一轮明月从淮水东边升起,月还是从前的月,可是城却却早已不复当年的繁荣。 在夜深人静时,明月小心翼翼地爬过城墙,好似在窥探着什么似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刘长卿在《登余干城》一诗中也曾写过:“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而淮水东边指的便是当年盛极一时的秦淮河畔,那里曾是个纸醉金迷的销金窟,那“旧时月”就是这段繁华历史的见证,可如今的它只能映照着这空城。 明月依旧,繁华不在,无形中便营造了一种更为荒凉寂寞的氛围。 李白曾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永恒不变的大概也就是那月亮了。 诗人将荒凉的石头城置身在这永恒的月光之下,更显得没落萧条,看似句句写景,其实句句抒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知你是否赞成白居易这个观点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428#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3-8 07:11 编辑

唯馀剑锋在,耿耿气如虹初唐四杰才是开创唐代边塞诗风骨的人
      自盛唐边塞诗发展壮大以来,世人便将边塞诗和盛唐联系了起来,但实际上边塞诗在初唐就已被初唐四杰所奠基,闻一多先生称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久历边塞而屡次下狱的博徒革命家”,他也十分认可四杰的贡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杰”创作的边塞诗在他们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相当可观的比重。 他们的这些边塞诗为初唐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诗作基本上涉及了边塞题材的几个方面,并在相当一部分诗篇中以激越高昂的调子,热情地讴歌了赴边御敌、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像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的“报恩诗豪杰,死难在横行”,骆宾王的“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等,这些诗所表现出的激情,是初唐宫体、应制诗的那种思想境界所没有的,它荡涤了初唐浮靡的诗风,开了盛唐边塞诗风骨论的先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杰”的边塞诗,其风格总的来说是雄壮刚健。 首先表现在感情的慷慨豪爽,气势的遒劲奔放。“诗人的审美情趣,已经从身边琐屑的感情涟漪和宫闱的温馨软语,转移到关山行旅和边塞功业上,开拓功业的创造精神,成为盛唐边塞诗的先河,具有上升时期的气度。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卢照邻的“翠羽装刀鞘, 黄金饰马铃。 但令一顾重, 不吝百身轻”;杨炯的“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川。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等不仅有一股慷慨赴边、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更有一种勇敢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初唐四杰边塞诗中语言风格
      四杰边塞诗的语言十分刚健、明快。 “四杰”的边塞诗很少初唐应制诗“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斧凿痕迹,其语言多为刚健、明快,如卢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唯馀剑锋在,耿耿气如虹”,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这些诗语气刚健,读起来铿锵上口,显然是同他们诗的雄壮刚健的艺术风格相适应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杰”边塞诗在体制上也初具规模,为唐代边塞诗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在形式上以古入律,有意识地试验用近体诗的要求写乐府旧题。
这就为以后唐代边塞诗将乐府旧题写成近体诗的创作开辟了途径。 其中特别应注意的是,骆宾王、王勃的边塞诗在体制上的创造性,他们不仅以古入律写了部分边塞诗,而且还吸收了六朝乐府的优点,大胆改造了宫体诗,以新的七言歌行体进行边塞诗的创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骆宾王的《军中行路难同辛常伯作》和《从军中行路难》,诗中叙事和抒情成分完美结合,交错出现,所表现出的其实雄伟奔放,感情基调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初唐四杰对诗歌创作形式的改革
诗歌创作形式的变更,使诗歌本身有更明快的新鲜感和更激烈的感情波澜。 这些长篇七言歌行体,在初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也获得了成功,对盛唐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初唐诗歌发展的角度看, 贞观诗坛上虽有理论和创作上的改良, 但诗歌创作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上的改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一时期,虽有“自拔流俗”的魏征、王绩、王梵志之流, 却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当时文坛上盛行的浮靡诗风相抗衡。 写作边塞诗的诗人,虽有五六十人之多,所作诗篇数以百计,但多数作者由于受到自身地位、处境及创作倾向等因素的制约, 他们的边塞之作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来震撼整个诗坛。
      这一时期,真正开一代诗风影响后人的,当首推“四杰”了。 “四杰”追求雄放刚健的美学风格,其实质是要求表现创作主体内在人格的阳刚之气, 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抒写英雄怀抱,追求个性解放,开创一代新风。
      正如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所总结的,经过他们致力改革,创作实践,于是使初唐诗坛“长风一振,众萌自偃,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纭小才,失金汤之险。 积年绮碎,一朝清廊,翰苑豁如,词林增峻”



429#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7:29 | 只看该作者
宋词里的“春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渔家傲·春景
宋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茫忘了邯郸道。
如梦令·春景
宋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眼儿媚·春景
宋 秦观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归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梦令·春景》
宋 曹组(一作“秦观”)
门外绿荫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
(一作“风动一庭花影。”)
《破阵子·春景》
宋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卜算子·春景》
宋 赵长卿
春水满江南,三月多芳草。
幽鸟衔将远恨来,一一都啼了。
不学鸳鸯老,回首临平道。
人道长眉似远山,山不似长眉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木兰花·春景》
宋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醉桃源·春景》
宋 严仁
拍堤春水蘸垂杨。水流花片香。
弄花喈柳小鸳鸯。
一双随一双。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
倚阑看处背斜阳。
风流暗断肠。
《蝶恋花·春景》
宋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430#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1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3-8 10:43 编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用得如何,为何比“推”更好

      王安石因为在《泊船瓜洲》中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他在炼字时用了一个“绿”字,结果被当代学者钱钟书、臧克家暗讽为“笨蛋”、扼杀读者想象力。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炼字故事,那就是诗人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中的炼字。话说贾岛“炼字”走火入魔,不但自己得了一个外号叫“诗奴”还因为“僧敲月下门”替汉语创造了一个词汇——“推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后大家一致公认,还是“敲”字用得更好,美学家朱光潜却说,还是“推”字更美。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贾岛的诗作原文。一、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
      诗作意译:
      郊外一间小屋,周围少有邻人。杂草丛生的小道通向废园。夜晚,鸟儿在池畔树上栖息,僧人叩响了柴门。走过一条小桥,看见一片斑斓的景色。
      夜风吹动浮云,仿佛石头在移动一样。仙境真是美好。可惜今天太晚了。我先暂时离去。不久后必定重来赴约,与你一同归隐。
      这一首诗的语言十分质朴,意境却很优美。贾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老僧,傍晚到荒郊野外去寻访旧友。结果发现朋友居住的地方,周围没有人家。小径上长满了杂草,园子里显然不常有人走动。
      僧人敲了敲友人的家门。这时,天色已经很晚了。敲门声惊动了栖息在池塘边树枝上的小鸟,这是在以“闹”写静,描写环境的清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写到“过桥”时,看到的就不似人间景色了。桥那边是一派异样的色彩,云朵被晚风浮到了岩石的脚下,仿佛石头的根部在移动一般。
      整首诗描写的环境显然不是尘境,而是一幅仙境图。只是当时天色已晚,朋友不在,所以老僧准备暂返。等到下次再访这个幽僻之地,和友人一同隐居。
      贾岛字“阆仙”,外号“诗奴”,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一生偏爱描写荒凉枯败的风景。他早年因为家贫,曾经出家当过和尚,到了十九岁才还俗可惜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一生清贫坎坷。
      所以他,的诗风特别愁苦枯寂。为了写好诗歌,贾岛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自谓“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流泪”。现代汉语中的“推敲”二字,就出于贾岛这首诗中“炼字”的典故。二、贾岛式“推敲”
      贾岛这一首诗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闻名。
      传说中有一天,贾岛骑着他的小毛驴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们从前约好了一起隐居。但是当他到达李凝住宅的时候,发现李家一个人也没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时已经入夜了,他跑去敲李凝家的柴门,结果惊动了池边树上的鸟儿。后来,他骑在小毛驴上就有了灵感,写下了这一首诗。但是,他一开始对“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应该用“推”还是“敲”比较犹豫。
      他一个人“推敲”了很久,没有得出结果,结果莫名其妙就冲撞了韩愈的座驾。韩愈问他:你走路不长眼睛,只管埋着头想啥呢?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对方。
      结果韩愈告诉他:还是用“敲”字更贴切。因为你是去访友的,你不“敲”门就算了,哪有直接把别人的房门“推”开的道理?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意境用“推”字比较合适。有人说,”敲”的声音太大,会破坏了环境的清幽,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合。但支持用“敲”字的人的说法,似乎更加有说服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首先从诗作描述的时间来看“僧敲月下门”中明确地提到“月下”,这就说明那时已经入夜了。夜晚光线很黑,如果不是敲门声惊起了池边树上的鸟儿,诗人眼力再好也不可能发现树枝上有鸟。因此,这里必须用“敲”。
      其次从诗的创作手法上看。“敲”字自带声响,正好是诗歌创作手法中的以“闹”写“静”。
      最后,从礼貌上来看,“僧敲月下门”才符合常理。因为去拜访主人家,肯定是要先“敲”门的,断然没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推开别人的家门,大大咧咧闯进去的道理。毕竟,他不是去做强盗。
      但是,支持用“推”字的人,引用了朱光潜先生一篇题为《咬文嚼字》的文章来说:这首诗从诗文上来看,写的是僧人独居幽僻之地,外出游玩后,夜半返回寺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庙门虚掩,或者是方丈留门,或者是他离开时没有合拢,因此他“推”门就进去了,自然而然。所以用“推”字,没有声音,会显得与环境更加调和。
      再说,僧人先出寺,后归寺,来来去去都只有他一个人,就更能说明寂寞了,这也能让僧人和环境融为一体。
      朱光潜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但是,他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他没有看清诗的标题,并且还误认为“僧人”与作者不是同一个人。
      这显然无法解释:这首诗的名字为何叫《题李凝幽居》了。因为诗的名字已经证明了贾岛此行目的是“访友人居”,并且在这一首诗的最后一句中,表明了他不久之后便会重来。
      假如诗中“僧人”不是贾岛本人,那么这个“僧人”是谁呢?李凝故居之外,并没有邻居,园子外面的小路上都生了杂草。僧人要么就是贾岛,要么就是李凝。如果是后者,那么说明贾岛已经见过李凝了,何必要再说什么“幽期不负言”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朱光潜之所以误读了这一首诗,是因为他不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贾岛十九岁以前当过和尚,所以他就是诗中那位“僧人”。结语
      文学创作中讲究“炼字”字本来是好事,诗圣杜甫也曾经说过,他在创作中讲究“炼字”,已经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
      但是贾岛“炼字”上瘾的程度比杜甫严重,以至于后来得了一个“诗奴”的外号。好好一个诗人,愣是被诗歌给“套住”,成了诗本身的奴隶。
      贾岛是唐代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这一派创作的诗歌总体上来说,思想偏于颓废。花太多的时间在修辞和“炼字”上,于诗境没有半点提升,略有一点得不偿失。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应该“炼字”。毕竟仔细“推敲”,还是一个好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4-29 08: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