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09|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这句话出自何时何处?
      每天清晨,在米脂县城与绥德县城之间的柏油路上,一队队骑自行车的男男女女如水如波奔涌。右边一行自行车队,源头是米脂城,尽头是绥德城,蹬车的多是女子,地道的米脂婆姨。左边一行自行车队,起点是绥德城,终点是米脂城,骑车的大都是男子,标准的绥德汉。米脂婆姨的车辆匆匆地朝绥德城驶去,又匆匆地向米脂城返回。同样,绥德汉的车辆匆匆地朝米脂城驶去,又匆匆地向绥德城返回。这也成了当地一景观。
  从米脂到绥德路程40公里,乘汽车40分钟可到达。两城之间有一个名叫四十里铺的小镇。小镇距米脂城40里(20公里),离绥德城也40里(20公里),所以叫四十里铺。骑车的米脂婆姨与骑车的绥德汉,在四十里铺相遇、相识、相爱。请听代代传唱的信天游:
  米脂婆姨绥德汉,
  不用打问不用看。
  小伙子跑马一溜风,
  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
  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
  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
  《 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婵是米脂人。《绥德 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貂婵嫁吕布,吕布戏貂婵,史书记载各异,且不去管它。但是,米脂的女子长得漂亮,绥德男子长得英俊,却是事实。陕北那句名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可以说,家喻户晓。就连毛泽东1935年到陕北后,在他的谈话里和文章中都引用过这一谚语。那时米脂中学的不少女学生,毕业后即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她们之中大部分和共产党各级军政人员结了婚。全国解放后,这些军政人员,有的成了将军,有的成了省级或中央级领导,因此,米脂又有“丈人县”的戏称。米脂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贤惠、能干。例如,1920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米脂姑娘高佩兰和妇女领导干部杜瑞兰、冯云、安建平、杜利珍、杜彩珍及革命烈士杜焕卿、张惠明等,都是很有作为的女中豪杰。
  那么米脂的婆姨为什么长得这样漂亮呢?据说与当地水土有关。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因米脂水得名。米脂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水在县东南100步处,其地沃宜于种植谷子,谷子碾成小米金黄金黄,煮成小米粥上面漂了一层油脂。也许米脂的小米还有什么成分,使女人吃了长得漂亮,如花似玉;男人吃了长得健美,大有作为。
  “ 绥德的汉”为什么和“米脂的婆姨”齐名呢?到绥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地处陕北腹地,是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也是太(原)银(川)公路和西(安)包 (头)公路交汇之处,为陕北交通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名州的汉子更是出名。高大、膘悍、英俊的绥德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南宋名将韩世忠,绥德人,抗金英雄,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解除兵权。他曾替岳飞鸣冤,面诘秦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也是绥德人,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绥德男子,不仅长得英俊,而且能文能武,多才多艺,他们创造了石狮艺术,把石头变成金,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敢于走南闯北,善于发财致富,建家立业。所以,“绥德的汉”与“米脂的婆姨”并驾齐驱,驰名天下。
21#
发表于 2019-8-25 16:15 | 只看该作者
佳县凌云塔 拍摄视角有点斜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8-27 10:59 编辑

云岩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云岩寺位于古城南1公里的青岭下,是以石窟为主的佛寺,此窟开凿于宋宣和四年(公元1112年)。窟内有释迦牟尼等石刻48宗,造像形态逼真,条理清晰,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云岩寺依山而建,内外怪石嶙峋,寺前是黄河于佳芦河汇集处,为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石窟8个,内存石刻造像48尊。主窟深6米,宽7米,高4米,窟内供奉的主神为释迦牟尼,两边为文殊,普贤、十六罗、地藏、观音等。主窟内还有石狮、石象、石虎、龙雕像各一尊称,小石佛8个。窟顶为八卦悬顶,窟前有正阁,左右有配殿。除主窟外,其余石窟内还雕有道教中的三清、玉皇大帝、药王、禹王等造像。


参考资料:1.中国商务部 [引用日期2018-09-26]2.国家文物局 [引用日期2019-03-25]3.行政区划网 2016-07-04 [引用日期2016-07-04]4.榆林新闻网 2017-08-05 [引用日期2017-08-05]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8-25 13:10 编辑

旅游
白云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白云山庙宇
       位于葭县城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圣地。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由开山道人李玉凤、总兵张臣、山主牛登弟组织修建的,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御马太监叶忠奏请神宗皇帝朱翊钧为白云观住持及道众请来圣旨一道,御制《道藏》4726卷,御赐“白云胜境”匾额一块。后经历代重修并增修,共有各类建筑99处,建筑面积为8.5万平方米,各代碑碣157块,匾额95块,壁画1300多幅,以及石狮、古钟、旗杆、龙盘等珍贵文物。

       白云观庙群建筑由道路区和建筑区两部分组成。道路区位于建筑区前方,依山势依次排列着山门、神路、石碑坊、木牌楼、五龙宫及四道天门。建筑区位于白云山中央地带,形成三条平行轴线。主轴线沿山脊从南向北排列有: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玉皇阁、文昌楼、圣父圣母祠、五老祠、马王庙;玉皇阁西上一道石台阶,有三清殿,再往西有元辰殿、玉皇庙、魁星楼。第二轴线位于主轴线东侧下方,建有白云洞、七圣楼、三圣阁、碧霞宫、东岳大殿。再往东为第三轴线,建有戏台、关帝庙、财神庙、佛殿等。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8-27 11:01 编辑

文化艺术
音乐舞蹈

民歌
境内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曲调优美,富有粗犷豪迈、热情淳朴的特点,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更是陕北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境内民歌主要有小调、秧歌、水船曲、信天游、劳动歌曲、酒曲、民俗歌等。

舞蹈
境内有民间舞蹈20多种,主要有秧歌、腰鼓、搬水船、踢场子、耍狮子、舞龙灯、骑竹马、骑毛驴、推小车、踩高跷等。秧歌是境内代代相传的一种群众性舞蹈。通常在宽阔场地上表演,演员30~50人或更多,组成一队,在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由伞头引领,粉墨凳场。

工艺美术
境内工艺美术主要有剪纸、刺绣、玉米皮编织、枣编、面捏、纸扎等。

剪纸
佳县逢年过节、婚嫁吉日,都要在窗户和居室内贴五颜六色、多姿多采的剪纸图案,人物房舍、飞禽走兽、田园山水、草木花卉,其作者大多是妇女。

雕刻
在佳县流传久远。主要分石雕、砖雕、木雕,多用于家宅、寺庙、坟茔等建筑物的装饰点缀,大量集中在白云山、云岩寺、佛堂寺和木头峪及县城的古民居内。

刺绣
刺绣是女红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们在帽沿、衣边、袖口、布裙、鞋面、枕套、门帘、荷包上绣花纹、几何图案或虎头、鹿、松、花卉等。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5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编辑
清嘉庆十四年(1809)《葭州志》载,“郡邑建学自宋迄明始备”。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修学宫,儒学更盛。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州城创立正乡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行新法,废岁科,将州城书院、讲堂扩建为高等小学堂,乡间私塾称为初等小学堂。1912年,学堂改称学校。

民国初,实施“强迫教育”,开始普及城乡初级小学。至民国17年(1928),县内共建立初级小学84所(其中女子小学1所),高级小学5所,学生747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53年,乌镇中学建成,境内始有初级中学。至1958年,初级中学增至7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小学306所,学生近2万人。1959年,乌镇初级中学成为完全中学,县城创办初级师范学校。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教师受到冲击、迫害,教育事业经历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后期,又出现盲目升格办学现象,1971年,古城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大学。至1976年,佳县有中学166所,其中生产大队自办“戴帽中学”达158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形式多样。1987年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1994~2001年,政府、群众投入教育建设资金近7000万元。2003~2004年,教育经费支出占佳县财政总支出的37%,教育建设投资达3537万元。

2005年,佳县共有各类学校319所(含私立学校4所),其中中学17所,小学302所,幼儿园6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学生42501人,教职工2828人。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88%。

2016年,坑镇第二幼儿园建成,佳苑幼儿园正在装修,榆佳工业园区等6所幼儿园主体完工,云岩寺等5所幼儿园开工在建;南关小学完成改造,坑镇中心小学等6所小学和王家砭中学等4所中学改造正在实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4.9%。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8-25 13:08 编辑

科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葭县山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佳县科技极其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改变老区贫困落后面貌,积极提倡大专院校毕业生到老区工作,支援老区建设。1953~1954年,有16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佳县。

       1978年,佳县已有各种科技人员(有中专以上学历者)53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7人,农林牧技术人员80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55人,科学研究人员4人,教学人员146人。

       1980年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至1985年,佳县有专业技术职称者380人,有中专以上学历者1103人。1988年,佳县科技人员中有大学本科学历者116人,专科学历者329人,中专学历者2085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者2285人。

       1985年,佳县还有能工巧匠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47人。其中种植业43人,养殖业28人,林业18人,加工业83人,医疗卫生38人,服务业74人,工业60人,建筑建材83人,运输业209人,经营管理1人,各种工匠710人。各类人员中,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4人。

       1992年,科技干部管理局成立后,职称评聘工作进入经常化。

       2005年,佳县共评定专业技术人员4832人。其中正高级10人(主任医师9人,农业研究员1人);副高级169人;中级1304人;初级3349人。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8-27 11:03 编辑

社会
卫生
1952年坑镇、乌镇、通镇建立卫生所,配备医生、护士各1人,以后人员逐年增多。1957年成立王家砭、金明寺、刘国具卫生所。

1956~1958年成立了乌镇、通镇、店镇、坑镇、王家砭、城关6个联合诊疗所。1965年成立了康家港、官庄、上高寨、螅镇、朱官寨、下高寨、神泉、崖窑坬、西山、朱家坬和乌镇第二联合诊疗所,各有医务人员2~3人。1966年乌镇一、二诊疗所合并。1969年将坑镇、乌镇、通镇、王家砭、金明寺、刘国具6个卫生所更名为地段医院,14个公社联合诊疗所改为公社卫生院。

1989年,店镇、兴隆寺卫生院改为地段医院。8个地段医院有专业人员150人,设病床177张。14所乡医院有专业人员150人,设病床100张,一般设内科、外科、中医科、药剂科、住院部、护理部、检验室。

1995年,地段医院更名为中心卫生院,乡医院更名为乡卫生院。2002年撤乡并镇,下高寨乡卫生院并入乌镇中心卫生院,西山乡卫生院并入通镇中心卫生院,神泉乡卫生院并入刘家山乡卫生院。

2005年,葭县共有8所中心卫生院、11所乡卫生院共有职工123人,开设病床281张。

2016年,葭县实施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榆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工作[4],开展县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改扩建乡镇卫生院9个,新建村卫生室13个,县级医院报销比例提高至80%,封顶线由30万元提高至45万元。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加强优质服务,出生率为10.99‰。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8-27 11:05 编辑

交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葭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交通事业。20世纪50至70年代初,拓修佳(县)米(脂)、葭(县)榆(林)、葭(县)吴(堡)公路,佳县初步形成“丁”字形公路交通干线。70年代后注重乡村公路建设。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交通事业率先发展。1980年,各乡镇至县城公路全部贯通。1985年起,突出公路改线、路面等级改造。

       1989年,葭县600个村通了汽车;1996年,葭临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2003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同年,投资1.3亿元的葭(县)榆(林)、葭(县)神(木)、大(社)清(河口)路改线工程同时开工。

      2005年,县内有省道1条,57公里;县道8条,199公里;乡村道路1773.2公里。其中二级油路59.7公里,三级油路143.2公里,四级油路、沙砾石路、四级土路398.5公里,简易公路1427.8公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9条省县道路、13条乡镇公路为干线的扇形公路网。拥有汽车492辆,各类农用车3154辆,摩托车3万多辆。年客运量1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63万人公里,货运量48万吨,货运周转量4892万吨公里。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8-27 11:07 编辑

商贸业

民国前期,葭县商品贸易以小杂粮、油料、牲畜、木材、红枣、皮革、绒毛、饮食等土特产为主。抗日战争开始,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县城,国民党实行经济封锁,商号纷纷歇业,只有螅蜊峪作为延安和晋绥边区的交通枢纽,每日停船40余艘,装卸货物400多吨,河面桅樯相望,街市店铺林立,成为晋绥和陕甘宁边区商品、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商品流通也在曲折中逐渐扩大。1949年,葭县社会商品零售额79万元。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县内形成以国有商业为主导、供销商业为助手、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商品流通体系。葭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447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将个体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批判、革除,只有国有商业和供销商业独占市场,造成统得过死、缺乏竞争、市场呆板。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商业、供销、粮食等系统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多种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并存的流通体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市场日益繁荣。1988年,葭县有商业零售机构1010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079万元,其中个体有证商业户819户,商品零售额1350万元;集体所有制商业(主要是供销合作商业)零售总额1383万元,全民所有制商业零售总额2346万元。

1996年,葭县有贸易零售网点1301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981万元。2000年,商业零售网点增至2352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980万元。

2005年,贸易零售网点整合为1416个,其中国有企业网点30个,从业人员320人;集体企业网点22个,从业人员147人;有限责任公司3个,从业人员10人;私营企业6个,从业人员30人;个体经营网点1355个,从业人员1802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613万元,其中国有企业销售3543万元,集体企业销售124万元,个体、私营经济销售10946万元。

201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比2015年增长1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5-6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