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故乡的炊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选官之道

 关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09:31 | 只看该作者
丁香 发表于 2019-1-5 08:18
选官之道,看题目就觉得作者是官场中人,能有这样观点实属难得

不过爱看点书而已。科普一点历史知识。
22#
发表于 2019-1-11 07:23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考了一辈子试,大概52岁中举了,这样的官究竟能干什么工作?但是家人知道,以前的苦日子到头了。我近一年来喜欢看戏曲,好多剧情中都是等中举了,家人的冤屈招雪了。显然中举先是有利自己,所以古往今来,不管什么途径,好多人愿意当官的。
23#
发表于 2019-1-11 17:05 | 只看该作者
嗯,看完这个感觉从古到今做官的历程也是有类似的,也有在一步步变化改进,但是学识,人情,还是主要的,现在做官有制度但负责制度的是人,必然人情还是可以左右的,当官的不一定都是最优秀的,这个啊,顺其自然,但不管怎样无官一身轻啊
24#
发表于 2019-1-11 17:0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炊烟,周末愉快,新年快乐,嘿,欣赏来迟见谅
25#
发表于 2019-1-16 09:1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选作微信,稍加修饰。
26#
发表于 2019-1-16 09:13 | 只看该作者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说只有读书才有德行,才能做官。



其实,古往今来读书并非唯一入仕做官之途。最早是“世袭”,贵族血缘世袭制,即爷爷是官,父亲可以继承接班,世世代代占地为官。



那时做官与所占土地密切相关,统称多少户,多大的官享受多少户的税收。



后来,有钱人可以捐官。当官府财政困难时,允许士民出钱买官,钱多买大官,钱少买小官。



还有过一种荐官途径,唯贤是举。由授以官职的官吏按照德行才能的标准举荐,而非全靠家世。这种做官方式,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是一种进步。



荐官的具体形式是察举。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这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



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



对于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皇帝可以征聘其到朝廷充任要职。对于一些特殊人才,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也可向朝廷推荐,前者叫征,后者叫辟。



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影响深远。



宋代后期出现个别下层官员由“荫补”做官。既父亲做了高官,儿子就有进入官僚队伍实习的机会,习满有可能转为正式官员。荫补的意思就是,上辈做官好比一棵大树,儿孙在树荫下好乘凉。但这绝不影响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入仕做官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那么,具体说一下科举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考官制呢?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应考生员是秀才的,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又称童生。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者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贡士才有参考资格,合格的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选官之道取决于体制,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选官之道。制度总是冰冷的,人情却是温暖如水。做官除了清楚制度,更要熟悉人情世故,二者却一不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4-24 02: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