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00|回复: 68

[随笔] 光岳楼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清木青 于 2020-4-30 18:22 编辑




九点烟中齐一区,
大圆镜里漫分隅。
观风遂以停舻舫,
问景权教履陌衢。
拾级登来霄汉接,
凭窗望处近遥铺。
再将通志殷勤考,
光岳城斯望岳无。
             --(清)高宗弘历·《登光岳楼即事》

    乾隆诗中的光岳楼,乃聊城人口口相传的“老聊城,三件宝,古楼、铁塔、玉皇皋”三宝中的古楼。央视《国宝档案》栏目2018年5月15日播出了“天下名楼----运河古阁光岳楼”,这使得所有聊城人和不少曾经生活在古城里的人都感到十分骄傲。

    光岳楼,坐落于山东省聊城市古城的正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楼阁之一。它为四重檐十字脊楼阁,高33米(合9丈9尺,9为阳数之最大),重檐雾隐,昂首云天。每于风和日丽之晨,但见其巍然起于闾阎阛阓之中,“冲汉凌霄,连云梯目,巍巍然,峨峨然,如翚如翼。昔人所谓‘手可摘星辰’不是过也。”如若登楼远眺,中原风光历历在目;遥瞻东南,岱岳峰峦若隐若现;放眼环顾,平川沃野郁郁葱葱;俯瞰城区,一湖翡翠千重秀,碧波潋滟荡古城。古人将此良辰美景称之为聊城八大景之“光岳晓晴”。

    明、清两代,聊城为东昌府治所在地,地处交通要道,背依齐鲁大地,西望秦山晋水,北接京津燕赵,南通中原腹地,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口岸,漕运畅通、经济繁荣,既是鲁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鲁西北的军事重镇,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明洪武七年(1374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严更漏而窥敌望远”,用修城余木砖石建造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故初名“余木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在其“题光岳楼诗序”中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拜望。乃今百年矣,尚寂落无名称,不亦属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的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至今,但当地的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之为“古楼”。

    听我母亲讲,五十年代的古楼是自由开放的,一到炎热的夏天,附近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周围的市民都喜欢坐在鼓楼墩台上纳风乘凉。因为古楼在古城的正中央,四条笔直的大街以鼓楼为中心通往东西南北四门,围绕古城的是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国内第二大市内人工湖-----东昌湖,故而无论什么风向都能将凉意刮到古楼。自打六十年代后期文革两派在古楼发生激烈武斗以后,古楼便一直处于关闭状态。直到九十年代兴起旅游热,古楼才重新开始向游客敞开了大门。

    光岳楼是由楼基和四层主楼组成。楼基是以条石为基、大青砖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38米,底边长34.43米,上缘边长31.93米,下大上小,有明显收分,颇象一个倒置的斗形。台体四面各辟半圆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是十字交叉拱。四面的拱门一模一样,均面宽5.76米,拱脚至高2.90米,矢高2.88米。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记得小时候里面是百货商店,柜台是沿两壁摆放,中间的通道也就2米左右,当大人们在选购东西时,孩子们不知穿东门、走西门、进南门、出北门的跑了多少圈了。

    台顶边砌叠涩出檐砖三皮,上筑女墙,高有1.12米,厚约0.45米。光岳楼以南向为尊,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的拱门相似,东侧门额曰“风城仙阙 ”,西侧曰“阆苑瀛洲”。西门为假门,有形无实,为对称美观所设,东门乃登楼的唯一通道。拱门内又另砌小券,门洞宽1.86米,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垛,升四级北转至梯台,南向开一小窗供采光.通风之用,56层台阶到达台面。梯井口上筑有敞轩,以防雨水侵入,周围有敞廊,柱间设槛墙,安吴王靠,可供登楼者小憩之用。台上有石碑七通、横条壁碑15方,其中有乾隆帝御题诗碑一通,余皆为咏颂光岳楼的诗赋碑和重修光岳楼记事碑。

    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无一根铁钉,方形带廊,顶部十字脊。第一层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为七间。楼身檐柱一周共20根,直径0.6米,全部包于厚达1.34米的砖墙内。墙表饰红垩,内壁无粉饰,露清水砖墙。东门之上悬木刻横匾一方:“泰岱东来作翠屏”,为蒲松龄的老师、清初著名诗人施润章所题。楼内有12根直径约0.6米的金柱,金柱和檐柱通高11.58米,直达三层,故也称通天柱。北壁构筑一鲁班神龛,两侧金柱上有木刻楹联一幅:
  上联曰: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
  下联曰:丛台射书,微乡明志,义行高蹈,登楼怀古有余馨

    第二层面阔进深仍为七间,尺寸较一层有所减小。该层于四向明间辟门,形式为直三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四层之梁架。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也曾作为乾隆帝的行宫。清康熙沿京杭大运河乘船南巡过此,亲书“神光钟暎”匾额,至今仍悬于二层南檐下。乾隆帝南巡九过聊城,五次登临,留诗十三首。

    第三层系暗层,也即现代人所谓的结构层。在这里你能看到,古人未用一根铁钉,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将自下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从上端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由于二层至四屋中为空井,使梁枋穿贯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采取抹角梁与井字梁层叠交替的方法,将前后左右的内槽柱搭接勾联起来,然后在井字架上安置四层梁柱。这个硕大层叠的抹角梁、井字梁既为联系构件,又是承重构件,同时还利用它自身和传递的重量,来平衡内槽柱内外受力不均衡的现象。600多年来,几经战火和地震,光岳楼的主体结构却一直未动过,实为古建筑中的杰作。

    第四层为楼之最高层,面阔进深皆三间,呈平面正方形,比之下几层聚然缩小,且无平座栏杆。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的正中装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使得光岳楼整体高度达到36.6米。记得小时候铁葫芦上还有个“箭头”形的风向标,隔老远一看“箭头”的指向,就知道刮的什么风。据说七十年代维修外墙时,当时的仿古建筑队拆下“箭头”维修后再装上时,发现“箭头”的指向不准确了,由于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那么强,后来索性一拆了之。

    600多年前,在没有先进的运输机械和起重设备,全靠手工劳动的条件下,建造了如此高大、牢固的楼阁,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结构,无论是土木技术还是施工组织,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登临顶阁,俯吹行云,倒睨飞鸟。极目远眺,泰岱东立,黄河北流;俯视城区,城廓河湖交织如画。心旷神怡间,不禁令人想起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为光岳楼题写的楹联:“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

    物有名,皆因诗文相传。崔颢的诗,成了黄鹤楼的载体;范仲淹的文,使岳阳楼天下扬名。上了央视的光岳楼,见证了今日聊城的发展,也将随明天的聊城一起腾飞;光岳楼,是聊城的象征,更是六百多年来聊城人心中的骄傲!

    壮哉!光岳楼。


                                                                     2018年5月17日

评分

参与人数 2草币 +170 收起 理由
小雨的节奏 + 100 赞一个!
柳丝琴韵 + 7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5-1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爹,你像我的历史老师
发表于 2018-5-17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壮哉!光岳楼。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小北 发表于 2018-5-17 22:38
老爹,你像我的历史老师

我们这儿的历史倒是可以给你讲,你们那儿的历史我得当学生啦
发表于 2018-5-17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18-5-17 22:55
我们这儿的历史倒是可以给你讲,你们那儿的历史我得当学生啦

俺家附近有个黄鹤楼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小北 发表于 2018-5-17 22:40
壮哉!光岳楼。学习了

近一个月来手懒心躁笔生疏,见笑了
发表于 2018-5-17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18-5-17 23:00
近一个月来手懒心躁笔生疏,见笑了

写的多好啊,羡慕的我。。。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小北 发表于 2018-5-17 22:58
俺家附近有个黄鹤楼

武汉呀,我2006年登过黄鹤楼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小北 发表于 2018-5-17 23:03
写的多好啊,羡慕的我。。。

瞎写,你再夸我会骄傲滴
发表于 2018-5-17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18-5-17 23:08
瞎写,你再夸我会骄傲滴

这么不禁夸,牵须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3-29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