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试议《吴三桂演义》对殉帝官员的淡化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1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议《吴三桂演义》对殉帝官员的淡化

     《吴三桂演义》是20世纪初期诞生的历史小说,尽管没有违背基本历史进程,但在某些情节上的描写上和正史中提供的材料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

       可怜当时京中,满朝文武殉难死节竟无多人,或是屈身投降,或是闻风远避,只有这一个太监王承恩,竟捐身殉国。虽然是一片愚忠,也算难得的了。(节选自《吴三桂演义》第6回)

      我们从原文可以看出:当明朝崇祯帝自缢殉国后,还留在京城的文武官员中到底有多少人以身殉帝(提示:本文中的“殉帝官员”就指为崇祯帝殉难的官员,不包括为《吴三桂演义》中的其他帝王殉难的官员)?答案很清楚——大部分人不是叛国就是逃避。太监王承恩(他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由于在危难关头敢于殉帝,因此在原著作者(黄世仲)的笔下都算“难得”。

      可我们翻开《明史》一看,当时敢于殉帝的官员却不是个别人:

      自大學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數十人。(节选自《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并且,在这些殉帝官员中还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等重臣。

      黄世仲既然是创作涉及到明史的历史小说,很难想象他不去翻阅相关的正史资料。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 黄世仲在《吴三桂演义》中为什么要对殉帝官员进行淡化?或者问:他为什么不花足够的篇幅来描写殉帝官员?

      当然,《吴三桂演义》的主角是吴三桂而不是崇祯帝。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黄世仲没有必要在崇祯帝身上花大量篇幅,否则就会冲淡小说的主题。既然崇祯帝都是配角,殉帝官员就只能算配角中的配角,无需特别在意。

      不过,笔者认为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一、黄世仲是清末时代的文人,他带有明显的反清思想,并积极参加反清革命实践。他也希望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创作历史小说的方式揭露清廷统治集团的罪行,歌颂汉人的民族英雄,鞭挞汉人的民族败类,振奋汉民族主义精神,从而达到为反清革命服务的目的。我们通过他的《洪秀全演义》这部代表作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点。

      在漫长的清廷时代,涉及到李自成之变的历史小说也有好几部,例如《铁冠图全传》。在这类小说里面,当崇祯帝殉国后,作者都花相当篇幅将殉帝官员的名单列出来(笔者在这里就不列举全文了)。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官员来衬托崇祯帝——这位皇帝真是了不起的皇帝,他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他殉国后还能有一大批人为之殉难。既然是李自成等流寇将崇祯帝逼上绝路,那流寇就是罪大恶极之人,广大汉人应该痛恨流寇才对。这样,汉人在痛感这一国殇的同时就容易淡化对清廷这一外族统治者的仇恨(何况,《铁冠图全传》是不敢攻击清廷的)。或者说,通过阅读这类小说,汉人对清廷的痛恨就容易转移到流寇身上。清廷统治集团自然想看到这样的结果。

      作为一位从事反清革命的志士,黄世仲可不是思想封闭之人,他应该对《铁冠图全传》等在清廷时代比较流行的小说有一定的了解。他如果在创作历史小说时也照搬《铁冠图全传》的论调,不正迎合清廷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吗?假设他真的创作出近似于《铁冠图全传》的小说出来,又怎么能用这种小说为反清革命服务呢?

      二、一部有意义的历史小说不仅需要有艺术欣赏价值,还要能促使读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由于《铁冠图全传》过于美化崇祯帝,非常容易使读者淡化一个意识——这位皇帝到底该为明朝中央政权的灭亡承担什么责任?是不是应该把这种责任都推到流寇身上?

      而在《吴三桂演义》中,黄世仲并没有美化崇祯帝,既没有写这位皇帝在国难之际如何同家人依依不舍,也没有写他在自缢前还留下什么“保民”遗言。我们可以看几段原文:

      时炮火之声越近,宫人又报:“敌兵已直进内城了。”崇祯帝听了,更不答话,先举刀把皇后杀了。儿女在旁看了,皆不忍睹,只环而相哭。崇祯帝割下皇后首级,复将子女一刀一个,杀了个干净,拿着几个首级,直奔后宫来。(同上)

      崇祯帝听了,只为叹息。王承恩道:“事急矣,早早请陛下归天。若闯逆到来,恐有不便。”崇祯帝便悬罗带于树间。王承恩先捡泥土与他踏起来,崇祯帝就将结扣在颈上,随一脚将脚下的泥土踢开,自缢起来。不一时间,手足不能伸动,吐出舌头来,已没气息,敢是死了。(同上)

      通过阅读上述原文,我们看到了崇祯帝的冷血和无奈,而看不到他的能耐显示在何处。就算我们同情他的遭遇并为之叹息,但不会把这位亡国之君当成是高高在上的偶像来敬仰。

      正因为《吴三桂演义》不像《铁冠图全传》那样花篇幅来列举殉帝官员,因此读者也不容易找到可以从侧面衬托崇祯帝人格的地方。

      既然不把崇祯帝当成偶像,读者就可能用平和心来思考这位皇帝——为什么他不能治理好国家?后人应该从他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有一个因素也值得注意:

     《明史》是清廷组织文人编撰的(到了18世纪才正式完成这项编撰工作),自然要为清廷的政治需要服务,尽管在这一史书中有涉及到殉帝官员的一些资料,但政治目的不言自明。具有反清思想的黄世仲自然不可能完全照搬《明史》中的那些资料,总要有所鉴别和取舍。

      总之,尽管《吴三桂演义》对这段情节的描写和正史有出入,但原著作者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和描写感染了读者,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在艺术上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60 收起 理由
水清木青 + 6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1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自励 于 2017-6-24 14:03 编辑

既然文章涉及到《明史》,我顺便说几句:

1645年,清廷设立史馆,开始编撰《明史》。1678年,康熙帝下旨全面启动《明史》的编撰工作。直到1739年,《明史》终于定稿并得以公开刊印和发行。
板凳
发表于 2017-6-24 15:0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具有反清意识,所以才平庸崇祯,淡化殉节官员,免得人们归罪流寇,而转移对清廷的矛盾。中心思想是这个意思吧?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20:46 | 只看该作者

一僧兄的归纳能力比较强。
4
发表于 2017-6-24 21:13 | 只看该作者
自励 发表于 2017-6-24 20:46
一僧兄的归纳能力比较强。

建议在结尾处清晰明确的归纳一下中心思想,这样对那些不太熟悉历史的读者,尤其女人会容易理解一些。{:57:}
5
发表于 2017-6-24 21:17 | 只看该作者
跟着楼主开眼界、长知识
6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21:48 | 只看该作者
红尘一僧 发表于 2017-6-24 21:13
建议在结尾处清晰明确的归纳一下中心思想,这样对那些不太熟悉历史的读者,尤其女人会容易理解一些。{:57 ...

这倒没必要。

给读者留点思索空间吧。

另外,像草儿老师这类女性对历史(特别是古代史)也是感兴趣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2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自励 于 2017-6-24 21:50 编辑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17-6-24 21:17
跟着楼主开眼界、长知识

谢谢水清版主捧场!
8
发表于 2017-6-24 21:51 | 只看该作者
自励 发表于 2017-6-24 21:48
这倒没必要。

给读者留点思索空间吧。

草儿女性对历史的了解跟我半斤对八两吧。{:57:}
9
发表于 2017-6-24 23:16 | 只看该作者
自励 发表于 2017-6-24 21:49
谢谢水清版主捧场!

哈哈,严格说来是你给散板捧场,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5-10 04: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