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5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论萧红的散文创作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论萧红的散文创作



  
       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成绩最为卓著的一位女作家,她才情四溢,却又是一生坎坷,她不仅以“力透纸背”的《生死场》独步当时的文坛,更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可以称之为“萧红体”的新的小说文体而受到世人的瞩目,但是研究者一直较少关注她的散文创作。其实,她的散文也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些文字从一个更真实的侧面,让我们看到她艰辛的跋涉之路,领略她超群的艺术风采,同时我们也会被她字里行间的历史责任感所震撼。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萧红散文创作的特色。首先,萧红的散文大多是写个人的经历,她的散文有浓厚的自叙性质,即表现为“本色派作家的坚守”。其次,萧红的散文有着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第三,萧红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核,那就是“自觉的平民意识的传播”。最后,萧红的散文流露出超群的气质,其美学特征为“浅白与深刻的和谐统一”。






            一.本色派作家的坚守
  
      
       萧红在她的散文里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注:本文中所引用的萧红散文都见于《萧红散文名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下同)我想,她所有文字所凝结的,也便是这对“温暖”和“爱”的追求。如果说“某些文学词汇成为一定时代文化格调的标记”,那么“温暖”和“爱”这两个词汇却有可能纵贯人类的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萧红“永远不会被人遗忘的原因吧!

       萧红无疑是一位本色派作家。

       所谓“本色”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是文学文体的特定规范,二是指作家的固有身份与性格特征,三是指生活的本来面貌,等等。萧红的散文始终坚守着“本色”的一面。她的散文主要写她熟悉的生活和受。她用她的笔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同时也因着她真实的抒写自己的灵性,她的散文作品就更加显露出她的个性。尤其是现代文学还是在成长探索的年代里,萧红的创作更加的光彩夺目。

      萧红只活了31岁,而且成年后很多时间都在旅途里奔波,她缺少长时间的宁静安逸的生活,除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之外,其他作品大多是短篇。萧红的散文正是记录了她生活里的某些侧面,同时也流露出她对文艺对生命对社会的一些思想。在萧红的散文里看不到太多的风花雪月,也没有学者散文的知性和严谨。但她以独特的个性展示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她的所思所想。研究她的散文更能洞悉她的文学思想和艺术追求,更能知道她以怎样的方式“使她远远超越了她同时代的作家”。

      中国现代散文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散文成就,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占据了绚丽的一页。

      萧红的散文创作是和她的小说创作几乎同时起步,并相伴始终的。她第一次发表的散文《小黑狗》署名悄吟,载于1933年8月13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1936年8月,她的散文集《商市街》出版,让她跻身于中国现代散文家的行列。在1940年6月,她又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萧红散文》,收录了她后期的重要散文。

      萧红散文创作的总量并不是很大,但其中优秀之作很多。萧红创作全靠刻苦自学,她的学历只有初中毕业,尽管她在家中接受过一些古文的训练,但若仅此而已是不太可能成为大家的。她之所以跻身文坛是与她自身较高的天赋和孜孜不倦的学习,并不断领悟提高分不开的。她的散文《我之读世界语》,《索菲亚的愁苦》,以及她在东京期间写给萧军的信中,都谈到了她对语言学习的看法。她的聪颖和不懈努力终于让她的散文从最初的摹情写实到后期行文的舒展自如,飘逸灵动。萧红坚持走本色化道路,坚持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如她的《商市街》就是写她的亲身经历,并通过这些写作来表达她对生活的态度。

      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比较,更能进一步看出萧红散文的独特个性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出现了各种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文学研究会中如冰心,朱自清,周作人,叶绍钧等作家的一些散文小品,主要探索人生的意义,现实感较强。冰心的小品写得清新婉丽;朱自清的质朴,缜密,富有动人的情致;周作人的冲淡平和;叶绍钧的纯朴流畅。尽管这些作家风格有些不同,但都是现实主义地描摹社会人生,抒发人生的感慨。而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都受过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他们的特点是着重抒发感情。另外,徐志摩是一种浓烈抒情诗式的散文;而沈从文则以“乡下人”自居,尽情抒发一种感慨,在对残酷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现实写真中,其间清醒地流露着乐观不屈的天性。萧红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她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构成了她散文的女性视角,温润情感。萧红的这种独特的洞察感知方式比较起其他作家更加具有感性化和个性化。因而她的散文作品在沉重的历史背景下显得鲜活生动。

      萧红是一个用感觉来写作的作家。她坚信自己的感觉,并以生命的全部单纯和真诚融入到作品中。一位美学家说过“一件作品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作者的个性特征在它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一句话,作品的价值来自于作者本身的价值。”我想,萧红散文的价值也同样来自于萧红本身的价值,即她的作品所反映的她自身的本真状态。这既归功于萧红是一个率真坚强乐观的善良女性,又在于她对本色派作家的坚守,在于她真诚的对生活负责的写作。
   



       二.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



   萧红散文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是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

   她出生在松花江畔的呼兰城,作为一个来自乡野的青年作家,她所经历的故事,她所抒写的人生都和这片黑土地有着不可替代的渊源。萧红的散文是以纯净的白话为主,其间间杂了一些地域方言,在词汇方面表现出地方色彩。如《买皮帽》里的“阴棚”,《小六》里的“吟鸣”,“跳湾”,《家庭教师》里的“列巴圈”。这些有着地域色彩的词汇在她的散文里尽管不是很多,却比较显眼。象“跳湾”,如果作者不是把它和“跳海”并提,并且解释“湾”即“路旁臭泥沼”,那这个词很难理解,但只一经她的提示,句子“那女人抱着孩子去跳湾,而不是跳海”就显得简洁而灵动,质朴而自然。她从家乡的方言俚语里提取精彩的成分,并通过她的作品来传播;这不仅让她的文章增色不少,也丰富了祖国的现代书面语言。

    萧红很有诗人的天赋,她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特别强,应用在写作上,便使得她驾驭语言的时候得心应手。自然,这同时也得益于她良好的古典文学的修养。她的散文不盲从和去刻意摹仿别人。另外,她的大多数散文里都有一种诗意的流动,尽管这诗意有时泛着哀愁,有时又透着希望,甚至有时是一种孤苦的绝望。但诗的意境总是汩汩地流动着,不曾间断。这情绪被素洁的文字包裹着,浓淡相宜。连她苦境里看见的也是“偎在墙根哭泣的落叶”,“天空有冰状的白云”。在她快乐的时候,会有“春意挂上了树梢”连“街头的白杨树也蹿着芽”。萧红以恰当的比喻和象征似有若无地表露出她渴望表露的心迹。萧红散文有诗情,她在诗情里写人记事。她不以浓烈的文字外表特征取胜,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年轻女子敏感细腻的情怀,却觉不出她字里行间的脂粉气,她正是以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展现出清新绝伦的艺术风格。萧红文本的语言组织的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都有较高体现。萧红的确是“中国二十世纪汉语写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萧红在哈尔滨东北特别区第一女子学校读书时,除学习外,开始热衷于绘画,梦想当一个女画家,并与同学组织课外写生会。在萧红22岁时,她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发起的旨在救济1932年遭受水灾难民的“维纳斯画展”,并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萧红终身都热爱绘画。表现在她的散文中,则体现出一种别样的画面美。萧红不仅有抒情的天才,也是写景的能手。她的散文中的优美境界,鲜活的画面常使人不忍释手。王国维把境界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显然,萧红的境界是饱含自我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熟谙此中三味。她从来不做单纯的风景复印,而是注意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自然景物之中,同时把读者带进她抒写的氛围中。《又是春天》是一组充满暖意的春意图:

     “松花江失去了冬天的威严,江上的雪已经不是闪眼的白色,变成灰白了。又过了几天,江水顺着水慢慢流动起来,那是很好看的,有意流动,又像无意流动,大块冰和小块冰轻轻地互相撞发着响,啷啷着。这种响声,像瓷器相碰的响声似的,也像玻璃相碰的响声似的。立在江边,我起了许多幻想:“这些冰块流到哪里去?流到海去吧!也怕是到不了海,阳光在半路上就会全数把它们消灭尽。。。。。。。’”。

       这样一组清新素雅的画面,不仅景美,而且有流动的动感,又有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再加之“我”的幻想,心中不由得发出一种陶醉的感觉。萧红的画面描绘体现了一种淡雅素洁的风格,她喜欢的是淡妆,是自然美,不喜欢刻意做出来的彩绘。

     萧红的散文语言呈现出既平淡又新鲜,于淳朴里又带着隽逸的色彩,象雨后的新绿,展现着一份独有的自然之美。




      三.自觉的平民意识的传播




    萧红是一个心性宽厚的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反叛者走进文坛的。她的散文集《商市街》是她在哈尔滨苦难的生活的形象写真。她自觉地将自己当作生活最底层的人看待,生活的清苦生活的奔波,她都当作稀松平常,她意识到自己是平民中的一员,也自觉地向“读书人”传递着她骨子里的平民意识。她的散文写身边的细碎琐事,并非是泪眼里看世界,而是因为有了对温暖和爱的永远憧憬,文章里便跃动着曙色。

    萧红散文不仅以独特风格和个性,简单的纯粹之美,温润的诗意之美吸引着世人的关注,而且也将题材的开拓以及特有的精神内核的启蒙方式在文坛上留名。

     萧红不仅具备时代的先锋思想,而且在创作领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过去的散文小品大多是有闲阶级的闲适之作。闲适清淡成为正宗,萧红的散文小品打破这种戒律,在散文题材上进行了勇敢的开拓。萧红明显继承了晚明公安派以来抒情写性的传统,但在题材的视野上,却大大地拓宽了。《烦忧的一日》中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眼睛象已腐烂”的年老而昏聋的乞丐。“我”将积下的旧报纸送给他但却又一天都为他的命运而烦忧。《蹲在洋车上》写的是作者头一次独自离家去买皮球,因迷路被好心的洋车夫送回家。车进院时,她为了逗祖父祖母开心,故意蹲在踏脚板上学乡下人蹲洋车的样子。母亲闻声大骂着从屋里出来,她怕母亲打她,一慌张从车上滚下来。祖父硬说车夫欺负小孩,不但不给车钱,还打了车夫。她开始朦胧的意识到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将《蹲在洋车上》和鲁迅的名篇《一件小事》进行一番比较,更能明白它的价值。《一件小事》是作为讴歌劳动人民光辉品质的散文作品,鲁迅朦胧地觉出劳动者的伟大而相比之下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小。而〈蹲在洋车上》却是作者意识到一件平常小事里人和人的不平等,人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来。这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那种“彻头彻尾的悲剧”。不论是在街边乞讨的老人还是在做了好事而被打的车夫身上,萧红不仅仅只寄寓了同情,她更多的是在感同身受。这些题材不仅流露出萧红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痛苦,更多的是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的自觉。这一点在她同时代的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同命运的小鱼》里,开篇就说:“我们的小鱼死了。它从盆中跳出来死亡。”她将自己的命运比同小鱼,新奇别致,又带着一份凄惨的美。

     《鲁迅先生记》写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和瓶里种的几棵万年青,萧红有意淡化了“万年青”的形象感觉,而着意突出“万年青”耐久耐寒的特性,这正是对鲁迅先生的写照,这心目中的“万年青”正是那个时代绝美的风景呵。萧红的散文名篇《回忆鲁迅先生》更是以一幅充满生活细节的图画,活画出她的导师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萧红是白描的高手,在文章中,她没有刻意的谋篇布局,而是似乎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对一个长者生活全部内涵的理解。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使她的散文浑然天成,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例如鲁迅对萧红衣服的评价,不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鲁迅生活里的平易近人。萧红在文章里不是将她的导师神话,相反,她是要写出一个平民的鲁迅来。对平民意识的自觉传播,这也是萧红作为平民作家的创作的一大特色吧。这篇对生活写真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她散文里的颠峰之作,也是她散文风格完全成熟的表现。





         四.浅白与深刻的和谐统一



   萧红散文创作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散文多是身边琐事的记载和家族往事的追忆。她的后期的散文主要是抗日题材和人物传记散文。这几类散文各有杰作。另外她还有一类闲谈式的散文,数量很少,如《女子装饰的心理》。

  萧红前期散文一般都是短章,而且略显生涩之感,《中秋节》便是其中之一,但到了《商市街》则在散文手法上圆熟了许多,到了后期的传记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就成熟从容,挥洒自如了。

  萧红散文创作表达方式是充分自由的。她不仅有雄健的笔致,还有一份在寂寞孤独中寻求的女性美,她写身边事,写自己知道的和能够理解的事。在她的散文中,从来没有索然无味的说理,而只是真实地裸露人生,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才情眺望人类的未来,她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她的散文浸透着她的经历,她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关切。萧红是一位贴近心灵写作的大家,她以文学本身的实绩,凸现出她的人格精神和崇高的人性。她来自乡土,最后有游离于时代的火焰之外,但是在内心深处,依然关切着她的关切。如她自己所说:“胡风说我的散文形式有人反对,但实际上我的形式旧得很。我看,我们并没有和生活隔离。比如躲警报,这也是战时生活,不过我们抓不到罢了。。。。。。。比如我们房东的姨娘,听到警报响就骇得打抖,担心她的儿子,这不是战时的生活吗?”“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萧红的这些谈话明确表明她的创作态度,她对题材的理解和把握,都是完全自觉的。她成功地逃离男性话语圈套,又游离于任何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外。萧红是寂寞的,她早期的笔名“悄吟”就是她寂寞心情的写照,她的思想受到同时代人的质疑,但也正是她的这些超越了自己时代的思想,会受到后来人的越来越多的宽容和理解。同时萧红又是自信的,她在散文《骨架与灵魂》中说“谁是那旧的骨架?是‘五四’。谁是那骨架的灵魂?是我们,是新‘五四’!”萧红的散文真正做到了浅白与深刻的和谐统一。

  我觉得在萧红的散文里,《牙粉医病法》是惊世杰作。这是一篇文字浅白,表面看似无意,却蕴涵作者深刻思想的作品。萧红的侄儿张抗谈到“在当前研究萧红的学术观点时,有一种认为萧红的思想倾向后期脱离了民族斗争的主战场,掉进了自己寂寞的感情圈子里”这样的观点不攻自破的。就萧红后期的散文而论,有很大一部分是写抗日的,《来信》写的是友人寄给萧红的有关抗战斗争状态的一封信,《火线外》写两个女救护员怎么样救护抗日的伤兵。《放火者》则是直接控诉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的狂轰乱炸。其中写到:“在弹花飞溅时,那是混合着人的肢体,人的血,人的脑浆。”惨烈的画面,令萧红手中的笔无比雄健起来;她以流血的心目睹着一场场死亡的降临。在这些所见所闻所亲历的事件中,她的灵魂和思想是不能不被深深触动的。尽管不是每篇作品都关涉到民族斗争的主战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她始终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牙粉医病法》写于一九三九年一月九日的重庆,萧红通过一个日本朋友池田道出了日本兵吃中国人的人肉的秘密。萧红在文中还讲到她弟弟患黑死病被灌水实验致死的事。全文并不很长,作者采用了平静的笔调,真实,生动并极富感染力。作者细腻悲愤的情思在作品的每一行文字里蔓延,萧红采用的是“用近人笔,写骇人事的手法,她“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一开篇,萧红就写“池田的袍子非常可笑,那么厚,那么圆,那么胖。”完全一副轻松自在的景象。在她们谈完了这些骇人事之后,萧红写到:“关于日本兵吃人肉的故事,我也相信了。就象中国人相信外国医生比中国医生好一样。”这篇散文看不到作者的呐喊和呼号,却能够一遍一遍听到作者对侵略者蓄满无限愤怒的心跳。从一个深的层面,我们能看到萧红透彻心骨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她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且铁证如山,无可辩驳,因为“池田是生在帝国主义的家庭里”,让她现身说法,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萧红是个创作的多面手,在许多方面都拥有着出众的才华。她不仅写小说,散文,而且在诗歌,戏剧等领域都有涉足。即使在萧红的散文里,她也尝试过多种表现手法,其中最让人注意的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和她散文里的反讽意味。意识流手法原本是意识流小说所特有,它是“二十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并且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萧红既是小说家,又是散文家。她以散文的笔调写小说,又以小说的手法写散文。在写作当中,她没有顾及文体观念,而是从内在的情感出发,从她所体悟的生命出发。她说过:“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当走自己的路。”,“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她将小说的表现手法成功的运用在散文创作当中。一方面,这让她的散文创作浅白,随意,另一方面,她却在更深的层次上开拓了散文的意蕴空间。这也是她散文创作浅白与深刻相辅相成的地方吧。散文《失眠之夜》就较多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整个作品通篇就是在她失眠之夜转辗反侧中的联想和思虑。由“为什么要失眠呢”起笔,想到“故乡的思索”,又由窗外的秋夜想到家乡的秋天,又想到了“高粱米”和“蒿草”,又由此想到往事里的点点滴滴,联想到最后才道出为什么失眠,因为“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而且是在“高射炮的声中”,多么让人心碎的真实啊!她的笔随着意识的恍惚流动而自然真实地道出了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渴望。萧红的笔总是这么纵横不羁,有时象似有若无的点染,透露出她散文里淡淡的反讽的气息。象《家庭教师是强盗》,题目本身就有一丝苦意的笑,一份不带引号的揶揄,文中写到:“家庭教师真有点象个强盗,谁能保准不是强盗?领子不打结,没有更多的,只有一件外套,冬天,秋天,春天都穿夹外套。”她对亲密爱人被误以为是强盗,不是从正面去反驳,而是顺着说下去,字句里流淌着她对爱人的心疼,这也是她文章里的高明手法吧。还有一篇叫《无题》的散文,里面说:“我面向着日本帝国主义,我要讴歌了!就象南方的朋友们去到北方,对于那终年走在风沙里的瘦骡子,由于同情而要讴歌她了。”正和这无题的题目一样,萧红的心迹不是明白的显现着么?从这些浅白的字句背后,我们能读到一个思想深刻的萧红。

  评论萧红的散文创作,值得一提的是她写给萧军的42封信件。她的信件文辞优美,生活气息浓郁,应当看作她散文创作的一部分,尤其是她写给萧军的信宛如一曲浓情的恋歌。这是她最真实生活的记录,研究这些信,比考证她婚史里的细枝末节有价值。萧红以她充满感情的笔调在异国他乡写信给她约定分居一年的爱人,这些信让我们感觉出她是一个多么渴望温暖和爱的女人,然而她对于“爱”有着自己的理解,萧红对萧军怀着深切的关爱,是她至死都呓语着的恋人,但她对这份爱不依附,不强求。她在信中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清新而淳香。这与徐志摩情书里的浓艳风格形成对比。作为一个真情女子的独白,这比《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更令人震撼。丁玲写出的是青年女性的苦闷和绝叫,而萧红流露的是含笑的泪,心里涌流的血。萧红在留给我们的浅笑里分明带着深意。
  





结束语:

  意识流大师福克纳说过:“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了一百年后的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萧红的散文创作留给我们诸多启示,首先是以女性特有的感知方式,通过感性化,个性化的语言使作品鲜活生动,也就是散文的生活化,细致观察生活,在生活里就地取材。其次是立意高远,每一篇散文作品都蕴籍着作者美的心灵,以特有的音调吟唱自己的声音。萧红的散文创作突出的表现单纯明朗的艺术构思,热烈执著的爱国情怀以及深沉悠远的童年梦幻。她以自觉的文学理念,不断叩问人生的意义,她以多情的笔触自觉关切包括她自身在内的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对爱和梦想的永远憧憬是她留给我们最美好的姿态。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也正是她散文创作真正的动力和取之不尽的来源吧。
  


评分

参与人数 4草币 +300 收起 理由
梦晗 + 70 赞一个!
清颜素问 + 60 赞一个!
枕函香 + 100 学习
色书生 + 70 好文字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3-5-27 21:3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欣赏
板凳
发表于 2013-5-27 21:3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欣赏
地板
发表于 2013-5-27 21:38 | 只看该作者
如此长的文字,是专业论述了
端一杯茶来读
4
发表于 2013-5-27 21:39 | 只看该作者
不看了,看过萧红之后再看这个也许更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21:45 | 只看该作者
枕函香 发表于 2013-5-27 2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此长的文字,是专业论述了
端一杯茶来读

是长了一点啊。也没有办法的。
6
发表于 2013-5-27 21:46 | 只看该作者
楚兄的这一贴,很专业,呵呵,只是她的作品,我真没读过,不好乱说了!

7
发表于 2013-5-27 21:49 | 只看该作者
电影里看了萧红
如今在先生文字里又读了萧红
对她的了解更多了一个层面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21:49 | 只看该作者
色书生 发表于 2013-5-27 2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楚兄的这一贴,很专业,呵呵,只是她的作品,我真没读过,不好乱说了!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篇写火烧云的课文,就是萧红写的。
9
发表于 2013-5-27 22:53 | 只看该作者
用一生的美丽,谱写一曲神话传奇。跟随楚才帅了解这样一个传奇女子,温婉落落却才艺非凡,坚持,困苦的女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5-8 01: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