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0-7-12 17:20 编辑
天心永乐禅寺,深藏于武夷山中的一座佛教名刹。初建时称为山心永乐庵。"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刹坐落于武夷山方圆120里的景区范围中心,故名。 名刹的建筑在明清之际就曾辉煌一时,当时寺庙的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库房、斋堂、禅堂、客堂、香客楼等,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大构体则飞檐曲栏,壮丽雄伟;小雕件则巧夺天工,精美绝伦。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仰之弥增佛界庄严之感。
唐乾符6年(公元879年)扣冰古佛在此结茅修证,迄今已1200余年。宋淳熙年间,朱熹曾在山中问禅于临济大慧禅师,留下名诗《天心问禅》:年来更惑青苔路,欲叩天心日不撑。几度名山云作客,半墙禅院水为僧。漱流枕石心无语,听月煮书影自横。不待钟声驾鹤去,犹留夜籁传晓风。 明永乐17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赐封寺院禅茶
为“大红袍”,并传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清康熙年间,国师铁华上人,法嗣果因禅师,领众修禅,大振宗风。 光绪25年(公元1899年),鼓山德容大和尚来寺主持重建,大兴土木,广增庙宇,弘扬佛法,禅寺由此鼎盛,僧众近200人,钟鸣鼎食、香客摩肩、梵音清越、青烟绕梁。清末至民国年间,道明、悟提、妙常、悟澄诸法师相继主持禅寺,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前后开设了七场大戒,普渡众生,成为闽北僧俗朝拜受戒的两大道场之一。自此,武夷山佛法为世人所瞩目,跻身佛教“华胄八名山”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