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使坠红尘 于 2013-10-10 11:58 编辑
峰山上的一面旗帜
——记陇县峰山小学最美乡村教师张存贵
记者 胡晓勇
峰山小学地处海拔2400多米的大山深处,当地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山高土红石头多,出门三步就爬坡,房屋盖在半山窝,吃水更比吃油缺。”然而,有这么一个人,这样鞭策着自己:一个人只要用爱心对待一切,高山可以夷为平地,山谷可以化为平川;寂寞可以成为愉悦,贫困可以化为富有,生命的火种会点燃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他用身患残疾的双腿,为更多的山区孩子踩出了一条通往成功的人生坦途,用忘我的无私大爱诠释了教育的丰富内涵,用扎根山区、爱生如子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人民教师最朴素的人生乐章。
——他就是峰山小学最美乡村教师张存贵,中共党员,全国模范教师,现任峰山小学校长。
崎岖的山道上,那一串爱的足迹——33年来,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所作出的答案,无不闪烁着大爱、厚德的生命光华,无不透视出他悉心守护、默默耕耘的职业情操。
张存贵这个在大山里长大,在大山里追求,在山沟里奉献,执起三尺教鞭忘我育人三十三年的农家子弟。1981年1月,他拖着小时身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伤腿走上了三尺讲台。组织分配他在离家50多里的新集川乡任教6年 。1986年调往地处陇县北部深山区的峰山小学任教至今。
曾经风华正茂的他,也曾动摇过,也曾思忖过走出穷山僻壤,拥有自己的一方晴空,但是父亲“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训诫时时萦绕在耳旁。他始终以这一标尺丈量着自己的心灵,在深山之处无私地奉献着。
女教师刘巧芳离校45里,由于生孩子,落下了后遗症。一段时间总是愁容满面、情绪低落。看到这种情况,他就主动找这位老师谈心,鼓励她乐观面对生活。有一次,刘老师的孩子生病了,他就用摩托车送其回家,嘱咐她给孩子安心看病。教师高书荣父母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家中有十多亩责任田,里里外外全靠他一个操劳。他与高老师同村,书荣家中困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双休日,他和妻子主动到书荣家帮忙,书荣父亲去世时,他组织教师连续几天守在书荣家料理后事,使书荣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2007年12月,学前班学生石顺利突发高烧。冬天寒风刺骨,偶尔传来饿狼的嚎叫声。学校离医疗站有三公里的路程,路上坑坑洼洼,布满荆棘,不是爬坡就是下沟,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山崖。他打着手电筒,高一脚,低一脚,把生病的学生背到了医疗站,一边让医生检查病情,一边联系家里有电话的学生家长,请求他们转告石顺利家,让家长来学校接孩子回家,通过打针服药稳住了那个学生的病情,他又拖着发疼的伤腿,背起生病的学生,沿着崎岖的山路蹒跚前行。当他赶到石顺利家里时,身上的棉袄被汗水湿透了,顺利的爷爷感动得差点跪倒在地上,连声说:“张老师,天这么黑路这么难走,为了我孙子你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了。”安排完给孩子看病的事宜,他又拖着酸疼的伤腿,踏上返校的山路,赶回校园时东方已经发白,他又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一年级学生张让存、张让贵、陈小印因家庭特别困难,冬天无棉衣、棉鞋,手冻肿了,脚冻裂了,寒冷折磨得我们面临失学。他利用双休日赶到县城为三名学生买了棉衣、棉鞋,帮他们度过了冬天,完成了学业。
静静的校园里,那块矗立着的人生丰碑——33年来,他凭着一股火焰般的热情,兄弟般的厚义,挚友般的温馨,践行着他心底的誓言,执着于他人生的追求。
当校长二十多年来,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为了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家务他自愿值班护校,不管是阴雨连绵的暑假,还是冰雪覆盖的寒冬,他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心中的家园。
2002年9月,学校开学没钱购买课本,村委会一时拿不出资金,他最后说服妻子把准备给母亲过三周年的一头肥猪卖掉,他用卖猪钱买回了课本,全校43名学生人人领到新书,学校按时开了新课。
2004年暑假,为了能在新学期开学前结束修建,他动员妻子、父亲和两个孩子一起上阵,拉上家里的架子车,妻子和两个孩子拉砖运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足不出校,人不回家,终于按时完成了校建任务。
2005年6月30日,他带领六年级学生去乡上参加毕业考试,几天暴雨,河水猛涨,冲走了河上唯一的独木桥。学生年龄小过不去,看着湍急的河水,望着年幼的学生,他二话没说,脱掉鞋袜,把32名学生全部背过了河,学生考完试后平安回到了家。
2007年,随着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邻村五十多名学生需并入峰山小学就读,峰山小学原有校舍不足,转来的学生无法安置,学生往返三十多里山路。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带着自己的学生上山采草药卖,并将自己家的耕牛卖掉,东借西凑,购置了压面机、消毒柜、钢材、加工了架子床,请匠人,修围墙,盘锅灶。为了节省学校修缮的费用,他就发动全家人上阵帮忙,十多天时间解决了这些走读生的食宿问题。
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他用自己的工资垫资,为8名教师和近70名住校学生及时搭建了抗震棚,组织教师利用双休日修好了倒塌的围墙,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此类的动人事迹发生在张存贵身上已是数不胜数,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大山深处播撒着自己的情和爱。他总是微笑地说:“学校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呆在学校,心里就安然踏实,虽然条件不好,但再艰苦的地方,也需要老师。”
大山人民的心中,那一方温馨的育人沃土——33年来,他历受命运诸多打击,尝尽人生酸甜冷暖,但他以对事业的恒心,教育的奉献精神,把一个大写的“人”字镶嵌在大山深处,铭刻在人民心头。
2011年春节过后,由于物价上涨,学校经费又紧张,原来学生灶大师傅因嫌工价过低而离职。学校到处寻找大师傅未果,张存贵便把外出务工的妻子强行叫到学校做饭,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当他听闻有人说:存贵媳妇真傻,放着2000多元的轻松活不干,到学校挣那可怜巴巴的500元,学校灶上活既琐碎,又要经常接受检查,太不划算。张老师夫妇便相视一笑,什么话也不说。
2013年他想方设法争取资金20万元,修建餐厅,粉刷校舍,硬化校园980平方米,修建花坛4个,升旗台1个,绿化了校园,建起了文化墙、品行窗、习作栏、风范壁。为师生统一更换床单、被套,为教师购置席梦思床,办公桌,新购置课桌凳43套。为学生宿舍及灶房购置餐具柜、冰柜、洗衣机等。为教师宿舍重新配备了办公设施,优化了校园环境,浓厚了育人氛围,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教师是一种职业,然而,张存贵却把它当成一种使命来完成。细数着张存贵走入社会的33载春秋,辛劳的汗水伴随着命运的弄人,他依旧坚强地行进在自己的教书育人的人生旅程中。
当问及到他的家庭生活时,他眼角湿润了,微微地笑着说:“几十年的教育生涯经历了太多的人事变迁,特别是这么些年来,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几年前,母亲卧床不起,他没时间照顾便推给家人,老人病危,他接到电话后安排完学校工作,从40多里的山路赶回家时,母亲已离开人世,他伤痛不已。2010年年迈的父亲又病重住院,他只照顾两天又赶回学校,刚好又赶上暴雨,学校山体滑坡,学生安危迫在眉睫,他带领村民立刻清理,等险情过后,他赶到家时,父亲已离开人世。面对父亲的亡灵,他长跪不起,伤痛过后心里充满了愧疚之意。如果说父母的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那么,在分娩时死去的大儿媳,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说到这里他流下了热泪。然而他是那么的坚强,“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有些无奈的话语中却尽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张存贵选择了在最贫瘠的土壤播下最丰硕的种子,无怨无悔地呵护。
张存贵以对大山的赤子之心根植了一片芳草地,以对山区孩子的大爱之心诠释着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他以大山为友,与寂寞为伴。山纵然高,但他对教育的爱更执着;沟虽然深,但他对山区孩子的情更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