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出谷幽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出句:联迎食客闲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09:20 | 只看该作者
闲庭赏月 发表于 2022-5-21 19:53
出句:阕引诗仙渡【出谷幽泉】
对句:苇驮禅祖飞【闲庭赏月】

一片二片三四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12#
发表于 2022-5-22 18:39 | 只看该作者
出谷幽泉 发表于 2022-5-22 09:20
一片二片三四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一苇渡江:

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3 1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出谷幽泉 于 2022-5-23 15:43 编辑
闲庭赏月 发表于 2022-5-22 18:39
一苇渡江:

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 ...

这个故事早年购买的书中读到过,当时的确是很怀疑滴,一大束应该是靠谱的解释。

   快要高考了,最近网上爆出好多拜文曲星或者拜文珠菩萨的如何正确敬香的文章,祝福学子们都能考个好成绩,但是拜佛真的有用吗?老花子对于文曲星与文殊菩萨的解释是:

文曲星:求学的道路是曲折而艰辛滴,学子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有他们美好的希望。
文殊:指文化的殊途同归,好的文化都是引导世人为善而非为恶,能引发后人的共鸣,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菩萨:两字都是草字头,寓意心田长草。下面的咅拆开则是立德立言,而心田长草,则需要铲除,萨字用了耳朵旁,或许应该是多听少说,学习佛学经典开悟后,才会知心田长草吧。其实如何敬香,个人理解心香一瓣即可,拜菩萨不如回家孝敬老娘。

佛理

一、
佛理是佛祖说的学佛、修佛、成佛的道理。 一说佛理,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深奥、难懂,光《中华大藏经》就达两万三千余卷,浩如烟海。导致此局面的原因不管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文化的,归根到底都是人为的。

二、
      其实佛理既不深奥也不难懂,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所谓佛理,就是佛祖教导我们的学佛、修佛、成佛的道理——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用佛教用语讲就是与宇宙人生实相相应。  

三、
宇宙人生实相 。宇宙人生实相是什么? 是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有三层含义:1、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2、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离散而灭的;3、因缘和合而生、离散而灭,是无穷无尽、永无止境的。因缘和合而生、离散而灭的无穷无尽、永无止境,表明和合、离散的因缘可无限分解下去,没有最终的“砖块”,佛教将其概括为“性空”。可见“性空”就是无穷。 无:没有;穷:极、尽;无穷:没有极、没有尽,无量无限。

四、
佛祖在《金刚经》中反复强调:不要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己 没有说过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 佛法,无法可得; A/非A/名A,如佛法,非佛法,名佛法 . . . . . .  就是告诉人们佛法的最根本特性是无穷。

五、
与实相相应。 怎样才能与宇宙人生实相相应呢?无分别、不著相。 因为佛法是无穷的,一有分别,就有极、有尽,就不是佛法了;一著相,就有极、有尽,就不是佛法了。这就好比数学里的无穷数,在数学坐标中根本无法标示一样,一标示就错。  
   
《心经》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就是说宇宙人生实相无生灭、无净垢、无增减,一句话无分别。
            
《心经》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 . . . . .无智亦无得。”这里的“无”,均是“不著相”意,不著五蕴相、不著十八界相、不著十二因缘相、不著四圣谛相 . . . . . .   
                        
     六祖在圆寂前,讲的最后四句偈: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也是说无分别、不著相。  
   
     该四句偈中的“不修善、不造恶”,是不作善恶等分别(这里的修、造即分别意);“断见闻、心无著”,是不著相;“兀兀、寂寂”,是清净意;“腾腾、荡荡”,是自在意。该四句偈,用白话讲就是:清净,不分别,自在,不分别;清净,不著相,自在,不著相。“提取公因式”后就是:清净,自在,不分别,不著相。清净自在即佛,故得:佛,即不分别、不著相;不分别、不著相,即佛。其实,全部佛经讲的修佛要领,高度概括就是“不分别、不著相”六个字,做到即佛!

六、无分别 、不著相 。人们的分别可分为三种:一是客观的分别,如山是山、水是水、衣服能遮体保暖、食物能充饥等等,这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二是必要的分别,如时间、地点(经纬度)、量度(长度、重量等)、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等,这是规范社会生活的必要的人为规定;三是多余的分别,如高贵卑贱、高档低档、是非优劣等等,这是人们主观认识上的自我愚弄。无分别,主要就是干净彻底地祛除多余的分别——人们主观认识上的自我愚弄。                    
     
不著相,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视而见、听而闻,见闻过后,无念无想,不挂心上。就是心不为外境所驱使、左右,不受外界事物影响,恰如明镜照物,来则映去无痕。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5-23 11:15 | 只看该作者
闲庭赏月 发表于 2022-5-22 18:39
一苇渡江:

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 ...

佛不保佑人

据佛理,佛不保佑也不能保佑人。求佛保佑,是人们以有所求的心去求无所得的果,是自欺欺人的。

  首先,佛是人不是神,没有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力量,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一个人,他姓乔达摩,名字叫悉达多,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公元7世纪时,我国的玄奘法师曾到过佛的诞生地蓝毗尼(在今尼泊尔)。根据玄奘记述,他曾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的阿育王在那里建立的标志佛诞生之处的石柱已被雷击破,柱头倒在地下,已经是衰落的情景了。佛坐在其下成道的那棵菩提树(在今天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的南郊),在二千数百年中也曾两次遭斫伐,一次遭风拔,现在的菩提树应该是原来那棵菩提树的曾孙了。

  其次,佛教遵循崇尚因果律,反对听天由命。佛教认为,因果律是事物的原本存在,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没有异因之果,更没有异果之因;有因必有果,个因生个果。因果报应为人间不能改,苍天不能变,鬼神不能违。佛虽然有超人的智慧,但也不能改变因果律,而且佛也同样受因果律的支配。按照佛教的因果律,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决定命运的主人就是自己。因为因果如何全在自己,你做出的善行、恶行,产生的善果、恶果,是必然的,佛也无法掌控和改变;你自己的行为因,产生的报应果,不论好坏,只能自己做的自己承受,佛也无法替你承受。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5-23 11:16 | 只看该作者
闲庭赏月 发表于 2022-5-22 18:39
一苇渡江:

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 ...

佛不保佑人

据佛理,佛不保佑也不能保佑人。求佛保佑,是人们以有所求的心去求无所得的果,是自欺欺人的。

  首先,佛是人不是神,没有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力量,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一个人,他姓乔达摩,名字叫悉达多,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公元7世纪时,我国的玄奘法师曾到过佛的诞生地蓝毗尼(在今尼泊尔)。根据玄奘记述,他曾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的阿育王在那里建立的标志佛诞生之处的石柱已被雷击破,柱头倒在地下,已经是衰落的情景了。佛坐在其下成道的那棵菩提树(在今天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的南郊),在二千数百年中也曾两次遭斫伐,一次遭风拔,现在的菩提树应该是原来那棵菩提树的曾孙了。

  其次,佛教遵循崇尚因果律,反对听天由命。佛教认为,因果律是事物的原本存在,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没有异因之果,更没有异果之因;有因必有果,个因生个果。因果报应为人间不能改,苍天不能变,鬼神不能违。佛虽然有超人的智慧,但也不能改变因果律,而且佛也同样受因果律的支配。按照佛教的因果律,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决定命运的主人就是自己。因为因果如何全在自己,你做出的善行、恶行,产生的善果、恶果,是必然的,佛也无法掌控和改变;你自己的行为因,产生的报应果,不论好坏,只能自己做的自己承受,佛也无法替你承受。
16#
 楼主| 发表于 2022-5-23 15:48 | 只看该作者
泰山乌鸦 发表于 2022-5-21 20:25
出句:阕引诗仙渡【出谷幽泉】
对句:酒枯陶令眠【泰山乌鸦】

                                            对“即心即佛”的解释

“ 即心即佛”出自《坛经》机缘品: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南华禅寺曹溪弘法团对以上经句的解释: 法海比丘,唐朝韶州曲江县人,第一次参礼六祖时,问道:“当下之心就是佛的道理,希望和尚慈悲为我指示晓谕。”六祖说“前念不令杂起妄想,当下就是真心,后念通达无断灭,当下就是佛;能变成万法一切相的是心,能远离万法一切相的是本来清净佛”。(《六祖坛经注释》103页)

   星云大师对以上经句的解释: 法海比丘,唐朝韶州曲江县人,初次参礼六祖时问道:“即心即佛是什么道理?祈求和尚慈悲为我解说。” 六祖说:“前念不生执著,当下就是心;后念不令断灭,当下就是佛;能成就一切相的是心,能远离一切相的是佛。”(《六祖坛经讲话》294页)

尚荣对以上经句的解释: 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氏。一开始他参礼六祖惠能大师。问:“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希望您能给予指示教谕。” 惠能大师说:“对已生之念不留恋即是心,对将生之念任其显现就是佛;能成万法一切相的是心,能离万法一切相的是佛。”(中华书局十三经丛书《坛经》107—108页)

   苏树华对以上经句的解释: 法海和尚,是韶州曲江人。他第一次参见六祖时问道:“什么是即心即佛,请师父给我解说一下。”六祖慧能说:“以前的念头已经过去了,我们不再执著它,那个知道不执著的就是心;前念过去,后念紧接着就产生了,能产生这些念头的就是佛。能成就一切相的那就是心,能从一切相中脱离出来的那就是佛。”(《大话六祖坛经》115—116页)

     对以上经句的解释: “ 即心即佛”,从字面讲就是:当下的心(此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佛。僧人法海问六祖:“为什么说当下的心就是佛?”六祖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证回答了法海的问题:一、“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二、“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在第一个回答里,“前念不生”之中包含“今亦不灭”,不生不灭即自性;“后念不灭”之中包含“本自无生”,不灭不生即自性;心是自性,佛是自性,所以心是佛。论证依据:六祖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1)“何期自性本不生灭”。(2)  在第二个回答中,“成一切相”就是“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即自性;“离一切相”就是“本自清净”,本自清净即自性;心是自性,佛是自性,所以心是佛。论证依据:“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净”。(3)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5-23 1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出谷幽泉 于 2022-5-23 15:55 编辑
泰山乌鸦 发表于 2022-5-21 20:25
出句:阕引诗仙渡【出谷幽泉】
对句:酒枯陶令眠【泰山乌鸦】

                                                   读书笔记
                                 
(宋)刘斧的《青琐高议》与(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对一事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现摘录如下:

《青琐高议》:一日,开元寺惠明告师(师指高僧慈云长老)曰:“欲新钟阁,别造佛殿,若得师一言,则其缘易化,殿阁不日成矣。”师曰:“吾非造恶人,尔何故遣为此事?”惠明曰:“为造佛阁乃福善之大门,何故有此言也?”师曰:“佛阁求之乎?汝自欲造之乎?佛无求于汝,汝自为之也。……汝欲天下之财尽归汝乎?……”惠明曰:“彼自乐施也。”师曰:“安得乐施?汝虚高天堂以喜人,妄起地狱以惧人,施其财则获福,背其义则获罪,是汝胁而取之也。……汝宜入幽獄,永为下鬼。”

《阅微草堂笔记》:……佛家失其初旨,不以善恶为罪福,而以施舍不施舍为罪福,于是惑众蛊财……

  “虚高天堂以喜人,妄起地狱以惧人,施其财则获福,背其义则获罪,”是我们常常听到的说教,原来这与“惑众蛊财”有关啊。看来,“胁而取之”是由来已久的。

  以善恶为罪福,而不以施舍不施舍为罪福,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有人告诉你,无论犯下什么罪过,只要向寺庙施舍,就可以减轻死后的罪罚,按照慈云长老的说法,那个对你这样说的人,他应该是“宜入幽獄,永为下鬼”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5-5-16 05: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