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初二时,赶上了“运动”,昼夜抄写大字报,刷标语刻钢板,累得够呛。
年轻,节外生枝的举动就多。溜进后园地,掰个老玉米,抠个地瓜土豆什么的丑事也参与过,那岁数正长身板儿,饿呀。然,没有书读,尽管下肚的贼食将皮囊塞得鼓鼓,可还是觉得空。
宿舍通往锅炉房的半路,是学校的图书馆,“5.16”通知之后,很少再有人出入,以后秩序越来越乱,它也就被不动声色的人贴上了封条。
看不到那里的书,就想得慌,尤其想看那些“只借教师,不借学生”的书。于是,趁一个风高夜黑,我从坏掉了一块玻璃的窗户,爬了进去……
看了《牛虻》、《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神秘岛》、《海底两万里》……看了《饥饿的时候》……还看了《某夫人信箱》……
那时候的书,很多都是大16、32开版的,偷看后再想办法送回去,扎眼,因此不想看开版更大一些的书刊。没想到一次偶然的偷看,让我喜欢上了大开版的《讽刺与幽默》(大 8开版)。
华君武、方成的漫画,池北偶的配诗,让你从半夜一直联想到日上三竿。
漫画《意思到了》(记不得是华老还是方老所绘)就是当时《讽刺与幽默》里的其中一幅。画面上,是两个人在做操,一个动作标准到位,两腿叉开站直,脚距等肩距,低头弯腰,双手向下,手指垂至地面。而另一个则腿部弯曲,头部稍稍前倾,手掌耷拉在膝盖位置。
就是这么一幅不超扑克牌大小的画面,感染影响我至今。想:《意思到了》,不正是对那些办事不认真,敷衍了事,马虎凑合,临阵磨枪,走形式,搞花架子等之莫大讽刺?不正是对那些政令不通,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糊弄百姓等之沉重鞭笞?
忽一日心血来潮,想学太极,于是走进公园拜求方家。巧,看到一位“意思到了”的我的同类,随手拍下。窃笑:你大卫这点儿雕虫小技,竟敢借前辈的《意思到了》点题发帖,可是真正的“小巫见大巫”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