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8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 【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友朋。”
——清:张潮
城市的喧嚣,总是充盈于耳,横槊于心,尖啸于红尘之巅。
而往往,这喧嚣声有多大,内心便会莫名地有多空。空得宛如孤立于一荒岛,四面皆空旷,回眸惟影孑。空得宛如独处于幽山,四面皆空寂,惟有风声高。
其实,人,生来便是孤独的。孤独而来,无一人能伴你,孤独而去,无一人能随你。浮生的过程,亦只能穷名利而攀登,惟生存而过往。人生这短如毫发若般的生命,多数时候,飘落于红尘,便如飘落于“空山无人”中,即便你听着这红尘的万般喧嚣,你心亦然孤独。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若然,生命能有幸置于如是黛山之畔,绿水之湄,可春听鸟语,夏闻蝉鸣,冬听雪声,可入如斯天籁声中去,更何言孤独?那便是生命极致的清享了。
然,生命要这么青翠于这样一份山之黛,水之湄之间的时候毕竟不多。大凡多数的人,那不过百年的生命,都疲于奔波于城市钢筋水泥的缝隙里而匆忙,而窒息,而维艰,而心灵失水。
每每如一轮赤日烘烤着烘烤着时,那城市便如一枚滚圆的石头,拧不出丝毫水意,浑不想要望见丝毫青翠,惟剩一片干涸通红如晚霞般烈焰的色彩,炙烤着,炙烤着。炙烤得人心惊,炙烤得人魂魄俱碎,不知何以安放那份干裂失水而奔蹿的心灵。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却真的不能无山水。
人远离山水久矣,便真的要成疾成病。然,抬眉间,低睫处,多数时,皆只能触及满眸木然的广厦,呆呆寂寂地林立。而闭目处,惟剩深深的无奈,戚戚的心痛,苦苦的叹息。
人,入世于红尘,皆是“愿作木而为橒,愿在草而为蓍,愿在鸟而为鸥,愿在兽而为鹿,愿在虫而为蝶,愿在鱼而为鲲。”
可愿望,终归是愿望,于愿望与现实间,你便身不由已地,要以城市为囚,以已为囚中鸟,而别无选择。
清人张潮先生如斯告诉我们:“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天地之文章。”
他如是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那么,身置红尘中炙烤着的人儿,读之,是否胸间豁然开朗了呢。
“一日之计种蕉,一岁之计种竹,十年之计种柳,百年之计种松。”一生之计读书!
确乎,当你置身于红尘之畔,喧嚣之巅时,你于满窗夜色里,打开一帘灯火,静抚一本书笺,你指尖所触及的便是一脉黛山,一帘水湄了。
那书卷里特有的墨香味,便会如一株幽兰、如一弯清泉,于瞬间便会滋润、葱茏你的心灵。那书间每一个跳跃的、充满灵气的字符,便如一阕“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古筝曲,那清音便如水般清清澈澈地流淌于你心田。惟有这份清音,才是你心魂最深处的停泊与安放处了。亦惟有这份清香,便是生命里最静好的心香......
当书中栩栩如生的人儿浮于书笺时,那便是一个个或穿越于千古,或横亘于沧桑之巅的挚友,端坐于字里行间,执手与你娓娓畅叙,促膝深谈。
你每一份聆听,便是一脉山涧清泉对心灵对魂魄一次恬淡的洗礼,便是一位智者于你的生命脉搏与脉搏的对接、共跳。
此时,分明是“空山无人”,而已然真切地听到了那水流成泉,花开如歌的声音了。
“凡事不宜刻,惟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惟读书不可不贪,凡事不可痴,惟行善不可不痴。”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
人生无荒漠,惟有书山清。我不是惟要遵从北宋学者汪洙那响彻千古的名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我真的知道,当于一帘静夜中,掬一捧书香,轻轻地拧亮床头那一盏如豆般温馨的灯火时,你便真的拧亮了整个世界。
“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60 收起 理由
淡月光 + 60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24-8-20 10:57 | 只看该作者
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谁说没有可能
板凳
发表于 2024-8-22 18:12 | 只看该作者
红尘浮躁,山水可以让灵魂安静下来。
地板
发表于 2024-9-4 06:39 | 只看该作者
不言不语,却仿佛拥有洞察人心的魔力。
4
发表于 2024-12-5 2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4-12-5 20:25 编辑

    这样的行文风格,似乎有点眼熟,有风骨,颇有道家风范。
5
发表于 2024-12-5 20:28 | 只看该作者
【巫娜古琴《心游太玄》加长完整版1小时,静心养心,舒缓纯音乐#经典】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6
发表于 2024-12-5 2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4-12-5 20:54 编辑

他如是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
发表于 2024-12-5 20:57 | 只看该作者
张潮(清代文学家、小说家、批评家、刻书家)


张潮(1650年-?),字山来,号心斋,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客居江苏扬州,父张习礼为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中国清代小说家、文学家、徽商。 [1] [2-3]
张潮生于书香门第,弱冠补诸生,学业甚优,但此后屡试不第。康熙三十年(1691年),捐赀以岁贡生授翰林孔目(从九品),未出仕。与他过从密切的前辈文人有黄周星、冒襄、余怀等,同辈友人有孔尚任、王晫等,还有说书艺人柳敬亭。康熙十四年(1695年),前往扬州,从事盐业经营,将淮盐运往汉阳出售,获利颇丰。在扬州和徽州老家都置有田产。虽富于资财,但却心仪仕途,捐得翰林院孔目和教谕的官衔。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受一桩事件牵连,又遭人诬枉,身陷囹圄,不久获释。康熙四十年(1701年),旅居北京,复遭不幸,遂回扬州。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文字狱大兴,其所刻《昭代丛书》被列入禁书,家产荡然,后郁郁而逝。 [2-3]
张潮喜文事,能文、擅词曲,青年时代即名扬大江南北。其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作品有《心斋诗钞》《酒律》《翫月约》《贫卦》《幽梦影》等,主持编辑刊印了《昭代丛书》《檀几丛书》。


8
发表于 2024-12-5 2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4-12-5 21:01 编辑

扬州市,江苏省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部与盐城市泰州市毗邻;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西部与安徽省滁州市交界;西北部与淮安市接壤,总面积6591平方千米 [4]。截至2024年4月底,扬州市辖3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20]。截至2023年末,扬州市常住人口458.5万人。 [36]
扬州市古称“广陵”“江都”“维扬”,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扬州,并延续至今。扬州市历史悠久,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吴夫差十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始,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4]扬州市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代至清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 [31]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30]
2023年,扬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23.26亿元,分产业看,一产增加值337.09亿元,二产增加值3509.6亿元,三产增加值3576.57亿元。 [56]

9
发表于 2024-12-5 21:04 | 只看该作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真实不虚。  扬州我去过,只为吃个小包子。  没文化,所以匆匆来,匆匆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5-5-2 00: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