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洛洛 于 2013-10-22 02:50 编辑
我喜欢寺庙,但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我一直很喜欢寺庙,用很多时间停留,用文字,用图片将一切记录下来,我一直觉得寺庙里一定有高深的和尚,其实果然有,象所有史载或者传说的那样。
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图画,记忆最深的就是点石斋画谱,那是山上一位大师的赠与,在这套画册里不但有精湛的书法,更有美丽的神话故事,记忆中最深的是《琴高跨鲤》。(琴高为战国时人,善鼓琴,曾为宋康王舍人,有长生之术,后遁入涿水中取龙子,临行与诸弟子约期相见,嘱在河旁设祠堂,结齐等候他复出。届时,琴高果然乘赤鲤从水中出,留一月余,又乘鲤入水。)看画面翻江倒海般有狂风乍起,有云雾迷漫,琴高高立鱼背,好似在笑着,应该是一幅很悠闲洒脱的样子,那图画里的大鱼,真的很大,我记得那大鱼眼睛鼓着,嘴张着,鱼鳍很长。。。
后来有一次在古典发帖写起它,朋友们都说它是宝贝,但是我早就给了侄女儿,并且画面因为年深月久,留下很多发黄的印迹。我不知道侄女如似是否还留着它,也许她也会像我少年时一样迷恋画册里的故事吧。
很恨自己年纪小,对那个老和尚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子,一身清布的和尚装,光光的头顶,和颈上一串黑的发亮的佛珠,如今想起那老和尚的目光一定是深遂的,只是无论搜肠刮肚,怎么也记不起来。
我有很长的一段生活是在山上,往上走二三里的样子就是一座小寺,说小也不小,前前后后也有几层院子吧。我很仰望那些建在半山腰的寺院,真是神奇。我是认准了庙里有好东西,于是借口喜欢经书,不过庙上的和尚似乎舍不得,只几本而矣,并且拿到手里也有些大失所望。想必童年的遭遇不是时时能够遇到的吧。
把山上的和尚从大到小相了个面,最有可能有宝贝的那个却在刚认识不久下山去了,所以偶后来文字游戏之中 写了老和尚下山了。其实后来知道那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师,只是无缘的错过罢了。
无聊之中也偷摘过菜地的茄子,和接引石前一棵树上的果子,不知为什么至今回味还是觉得特别好吃,好象不是出自凡间。
小时读过很多文人借住寺庙读书,有过亲身经历才知道,寺庙里的环境极是清幽,并且身处那样的环境私心杂念竟然真的有一下子全然尽去的时候,这真是我切身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我竟然喜欢去庙上静坐,或者走一走。
山上的和尚出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心向佛,象那位游历的大师说他退休了,儿女成家立业,他没有再多的责任,他喜欢佛学文化所以选择了出家修行。象那位煮饭的小和尚,其实是无家可归的,走到这里便留了下来,其实他真的好笨饭做的很难吃,很多次都有居士帮忙。他是 把这里当做衣食之地了,所以过日子就象撞钟一下。
亮师傅一直说我与佛有缘,其实这缘只是在于我能够转眼之间记住一些书上的字迹而己,其实没什么,但凡对于印象深刻的东西,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过目不忘的经历,想象当时的我便是如此吧。于是和亮师傅有了一些交流,亮师傅说他刚来这座山上时去了很多寺庙,象很是有名的龙泉寺。也曾在里面弄到一些收藏的经书,甚至因为一曾本经书被问责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