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的金顶有新老金顶之分,新金顶又称红云金顶,正巍巍的耸立在索道终点的上方约两公里处。那里的山势本已是极高,却又于山峰之颠激灵灵地冒出一尊高约一百米左右的峥峥石柱。顶端平坦,面积约在一百平米左右,四周雕栏玉砌,几间气宇轩昂的寺庙飞檐走壁,与旁边的一叠十米见方、高约五米、恍若经书的巨石在金顶之巅相互映衬,双双佛光四射,普照众生。
缆车里远远望去,红云金顶就是一座摩天的绝世书柱,柱身是光秃秃的峭壁,没有一颗树木;一条彩色的,仿佛凸雕的蛟龙一般,从柱底蠢蠢欲动地环绕上去。莫非是有缘人于顶上庙中闭关精读揣摩上置书卷后即可乘此龙而扶瑶飞升?阳光下彩龙似乎长啸连连,盘旋飞腾中撕碎片片红云,直冲九霄,于层峦叠嶂的群山中更显新金顶之无限神奇,令人浮想联翩。
远古萧风烈烈似刀,划过累累时光, 划过山脊、石壁,划过红云金顶崴然矗立的身躯,在深浅不一的划痕中记录下了亿万年来这梵天净土中奇因妙数的深深佛缘。
一次次沧海横流,又一次次山峦沉浮,你静坐于梵净山体之中始终执着,在无边浩瀚中苦苦等待。终于,当佛祖涅槃,须弥山倾摇憾动,天地震颤,狂风奋发撕吼,四大海水波浪翻倒之际,一束金光从梵净山体里灿灿地爆射出来,穿越了重重云霄。刹那间天昏地暗、巨云翻滚,隆隆奔雷击碎了万古期待,刺刺电光拨乱了满天泪痕,梵净山顶应声层层碎裂。。。你逾越了寻常山脉无法突破的极限,从这绝顶之中破石而出,直触苍穹、在茫茫云海中傲然挺立,遍撒金光,向芸芸众生昭昭谕示着佛法之玄妙精深及宽广无边。
相传中国第一代弥勒传嗣之祖,玄奘和尚西天取经返回之时,所乘白龙马穿云破雾,前蹄缘融梵净山,从马上撒下一迭经书。佛经落地,因缘得当,扎根显定,石化而成“万卷书”。这难道就是遥望中新金顶之上的书状巨石?相传倘若是有人能翻开这部“万卷书”,精研佛理之后,便可直升兜率天,亲听弥勒说法。
下了缆车,顺着石阶拾级而上,步入了一路边悬亭,于此顾盼群山,一片苍茫。再看索道下方一米见宽的山路在青青山林间盘曲纵深,其间竟然有少许游人穿山越岭,弃索道而步行,于幽深之林海中去触摸感受那梵净仙灵贴肤的亲昵。不由心生妒嫉:下回不管再累,也要彳亍在此山林间,给这翩翩起舞的婀娜美女瘙瘙痒,令她娇笑不止,爱恨交织。
到了新金顶脚下五十米见宽的一块平地里,视野顿觉开阔。右方连绵的、由低到高的山势间,奇石林立,峻岭峭壁。看路标指示,誉满天下的蘑菇石也就在其中了。而险峰高崖的老金顶亦是高高地矗立在这些奇峰异石的后面,云雾飘渺中令人望其高而生畏。峰顶崖上一座古庙黑檐白墙,凸现显目,在点点苍翠的簇拥下孑然而出一道圣灵之气。
古往今来,人们手攀铁链,脚踏岩壁上了老金顶,必先进得释迦殿,朝释迦牟尼佛,然后顺天桥过峡沟,再入弥勒殿,拜弥勒佛。为了虔心供奉弥勒应现而变的巨大坐像,诸多善男信女又在其坐像前,建立一座以弥勒通体明亮为因缘的“通明殿”,内供弥勒佛,自然也就方便了一些有佛缘之人于中参禅悟道。而崖顶的这座圣灵荡漾的古庙,估计应该就是“通明殿”了吧?
平地的左前方也就是红云金顶了,如今再往红云金顶身上仔细一瞧,不禁哑然失笑:方才在缆车上所见的那条彩龙,竟然是红云金顶环绕盘身的石梯上络绎不绝的游人。城市里堵车司空见惯,而山峰上堵人估计都没见过吧?这条似动非动的彩色人线里,分不清楚谁是上的,谁是下的。只觉得游人们是磊磊的挤着,被石梯旁边的护栏紧紧地捆绑着,上的上不去,下的也下不来,堵的是水泄不通。而若是要想登上这峭壁悬崖的金顶,除了这条一米左右宽的石梯外,可能就只有在顶端用绳索吊上去了。我看得咋舌,唯摇摇头,望顶兴叹:今天看来是不能登上金顶阅书升仙了,下回一定带了绳索或帐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