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打算正经写字,就以灌水的方式,回忆。
红薯粉:
小时候,记不清每年具体时间的冬天,家里会烫红薯粉。寒冬红薯从地里挖出来,洗净削皮:
A.一种方式是切成片后,煮熟再晒干成为干的红薯片。记忆较深的还有,煮熟红薯片后的水,剩下的不多,却是极为清甜,归雁喜欢极了,呵呵。
B.另外一种方式是烫成红薯粉,加水将红薯磨成粉(液状),大锅烧好开水,有一种直径约30厘米的圆盘,薄薄的,圆盘放沸腾的开水上,用一小勺舀了红薯液倒里面,不久红薯液便熟结在盘里,在家中横搭了好多根竹杆,将圆盘往竹杆上倒叩,或者曾有刮的动作吧,熟了的红薯块便被凉到竹竿上。风干了便收藏起来(30cm左右直径的圆状很薄饼),吃时再将它切成细丝状(类似于平常的面条和粉丝)做着吃,记忆犹新。
年糕:
以前在老家过年,每次都会用面和其他加米磨成粉,加水和好,之后做成年糕,这个相信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不细说。
杀年猪:
过年之前的几天,村上总会有几家杀年猪,因自己一家消化不了那么多(还有一些做成腊肉),村中各家就事先聊知谁家杀年猪,当年不杀年猪的便去杀年猪的家里预订。
那时候,每家过年的肉是很多的,有一缸(缸大小各有不同哈),除了自家吃,还有很多事先按重量(1~2斤每条肉)切好,要预备走访送亲友的,还有一部分要做成腊肉,等等。
包饺子:
我老家所在区域,倒不大包饺子的,小时候在老家也较少见到,现在应超市里较多了吧。
压岁钱:
人皆有份,大家多少不一而已。较小时父母自然给了压岁钱后,后面几天又会“代为保管”的。走访亲友“打发”的钱,则理所当然是交归父母,因是有父母的送礼才有回礼的,小归雁懂得此,不用操心。
预备春节期间走访亲友的礼物:
事先备好,也有一些是估计将收到的。给这家送啥、给那家送啥,而我,则是在一边玩、看着、并嘴馋,每次也能在旁分吃到一些各种食品,较小的时候,这些礼品都是村里商店买、并且纸包装的,纸是深黄色较厚的一大块方形纸,包好每份食品,我们那里方言叫“封子”,后来包装才稍稍好些的。也有一些是用塑料袋袋装,在灯下轻烤以熔合封口的。
这些“封子”,一般都会在各亲友家传来传去,包装越传越破、食品越传越少,因为各家收到亲友送来的“封子”后,都免不了看看里面是哪一种,甚至称一下重量,给馋嘴的小孩分掉一点点,等等。大家普遍比较清贫,也正常的。只是,小时候的归雁看了这些“封子”传来传去,和着许多客套话,便想着这种“恶习”要改掉才好,浪费。于是,长大了的归雁,在人情世故方面,便有些不懂“礼”,不懂之间有很多不屑的成分,有时则是无奈,举目皆“礼”,工作后离开了老家和亲友团,便也省掉了这些送礼与收礼,和许多空虚的客套话,呵呵。
除夕守夜,及烟花爆竹等:
每家都有,但数量形式之类不一而已,小时候很喜欢,还有用铁丝做成枪状、装子弹处用自行车的链条小块并合以装火药,做成的火药枪,呵呵。男同胞应都玩过,或者还吓过女生的。
守夜,围着炉火,炉火中会有一根很粗很长的树木(不一定很干燥),那根树木最喜欢的还是根部,耐烧。此树木一般让它持续燃烧天数尽量多,若太过于干燥倒较快就烧完了,它有吉利的意思,我想,还有作为火种的原因所在,虽然早已有了“洋火(即火柴)”而不需专留火种,但也是千百年来的一种习俗及怀念吧。
笔随心走,随意写了些,只是灌水,米米应只是时间问题了,呵呵,见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