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倚栏听雨 于 2014-5-14 22:59 编辑
这么多年来也曾去过一些地方。带着期待,也带着惧怕,生活中能带着的情绪都带着。自然中的澄净空灵毓秀也收入到囊中,生活中的气馁,愧疚,失望也紧紧相随。在我的思维里,旅游和旅行是两个概念。既然不能做到旅行,那旅游也是 一种难得的放松。若不能旅游,那漫步也是一种小小的闲适。我们时刻都在和外界接触。旅行,旅游,漫步是所有 的接触中,比较灵动的,松弛的,伴随着归纳总结启示感悟追思。它是有别与其他的社会接触。我喜欢旅游,虽然往往不能成行。旅游是用毛孔来触及风土人情。退一步说,我的毛孔有多粗,我的风景就有多宏阔。面对辽阔大地,清冷的夜空,让自己立身在苍茫的宇宙里的某个点上,思古人,念来者,不尽悲怆。正因为我们品尝到了迷茫,所以每一块石头,每一弯新月,都成为我们停泊的码头 。
思突破了束缚,又想带着躯体一同神游。审视自己是痛苦的。唯有痛苦才会警醒。时刻醒着,我们才能早于他人第一眼看到太阳。有了大境界,一花一叶也是浮屠,也是风景,也是慈悲,也是关爱。我总是觉得没有大境界,再美的风景也是俗世喧嚣。如法场,如菜市场,如批发市场。
每个人内心的风景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内心风景是建立在一个人感性知识,理性之上的,我有时候觉得,一个人的知识倒是次要的,一个人有一种平常心,恻隐心,看待社会,怨恨少一点,呵护他人多一点,其实就是想着别人的感受多一点。看什么都不重要,如若找不到风景跟自己心灵切合的地方我想去的地方,那旅行将会名不副实。
尘世的喧嚣总在耳边身侧,理想的桃花源总是在山的那一边。人生闲适有几时,多想远足一试之。 我想去 的地方有三个。一个是顺着长江坐船,从源头到入海口。一个就是去绍兴一带看看,那里是鲁迅的故乡。也是美女西施的出生地。还有一个地方,我也不知道,反正有那么一个地方,不是很大,也不一定出名。我一去就舍不得走,这个是自己给自己留的一个悬念。在我的隐约猜测中,极有可能就是自己的故乡。虽然也去过一些地方,只是那些地方无论风景多美,都消融不了内心那种被包裹的坚壁。说来惭愧,现在无论看到什么,内心的触动,只停留在一个高度。无论是看到一朵野花静静的开在墙角旮旯,还是名山大川的物宝天华,感受都是一样的。这一切都让我苦恼。我坚信山有山的姿态,沉稳而淡定。水有水的姿态,活泼而流转。云有云的姿态,变化而诡谲。草木有草木的姿态。时而茂盛时而萧条。我们来了,他们必将成为了人生的枕席,成了闲适里的烟霞。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依石水生烟。你在我怀里,我在你心里,这个也许就是旅行的最高境界吧。这样的境界也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吧。
云在天水在地,心中有丘壑和眼前的美景叠合,一切都被包容,压抑住内心的悸动是内敛,平和了肺腑是含蓄。轻音在耳,而忘却了尘世的一切噪音,杂音,辱骂,唠叨,靡靡之音。如风拂杨柳,如春雨润物,如钟清脆,如笛悠扬,如筝丁丁。怡然物外,能看透,不着著,立于物又能置身事外。伴与物,又能游刃有余,静谧欢喜,这才是至高的所得。欢愉,欢喜,欢乐,欢庆。内心之欢,已经飘忽在尘世的累,恨,缺,默之上了。
最短的诗歌《生活》,只有一个字:网。五柳先生也有诗歌云: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生活中我们与他人息息相关。 被俗世凡情网罗着,走出去,走到无遮无挡的自然中,去感受旅行那种非得名得利之喜。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欢喜。是内心的醇厚,融洽于尘世中,开放的一朵白莲。植根与水的灵动,飘逸与风雨中的自在。映照着本心的素雅。回归于自然,在清溪里濯足,在山河大川面前留给自己一个挥之不去的身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