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金石彩笺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23-1-1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琉璃厂:35:13、 41:40
琉璃厂大街地处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西城区的南北柳巷,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全长约800米。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

南纸店 35:13、41:40
南纸店经营书画用的宣纸,日用的高力纸,东昌纸,毛边纸。办喜事、过年用的大红纸,黄表纸。办白事用的纸钱,同时也卖毛笔、墨等。

南纸并不是纸的一个种类,它是老北京对南纸店所经营的文 具的一个统称;这些“南纸”主要包括南方的笔、墨、纸、砚 等,因此而得名。
南纸店经营的纸张大部分是南方的土产名纸,如素有“纸 寿千年”之誉的手工纸中精品、安徽宣州府的“宣纸”;浙江的 元书纸、毛边纸;四川的川连纸、对方纸、国画纸;福建的连史 纸、玉扣纸;以及广东、湖南等省的名纸。
  这些纸都是被当代书 画名家及印刷业界所喜爱的纸张,它们各有特点,各具所长,而 且质量上乘,所以人人称道。这些南纸店从南方采购纸张后,在 店中加工制作信隻封套,选料精湛、加工细腻,采用传统工艺而 且特别注重本店的信誉,绝不以次充好。
南纸店也附设有装裱作坊,并拥有一批个中高手、匠人,承 揽有关业务。
  另外,他们还兼售“湖笔”、“徽墨”、“端砚”及 铜墨盒等物,同样也是由本店的业务人员精选采购的各地名品。 有的店铺还这些名品进行“精益求精”的再加工,质量自然 “更上一层楼”,再加上“应酬周至”,注重信誉,所以清代一般 “科考”、“会试”等所用卷纸、白折以及京外各官场所呈送、呈 递的“奏折”等一应用纸,均由南纸店提供。

  因此也就与官衙 等往来甚密,甚至可在这些府衙“办公”的时间内派遣铺伙前 往“听事”,所以也就有着更为固定的生意来源。
12#
发表于 2023-1-1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开文苍佩室 22:09
中国古代墨行家胡开文
在古代中国制墨所采用的烟料,可分为松烟和油烟两大类,其中尤以使用松烟历史最为悠久。松烟墨是用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的,光泽比较差,适合一般写字用,色泽黑亮有光泽,主要用于绘画和书法。
古墨中最有名的算徽墨,产于皖南徽州(今安徽歙县)。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产于晚唐时期。明代,徽墨出口到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如今大江南北广为人们所熟悉的中华传统老字号胡开文店,是由徽墨行家胡开文(清代)创立的。
胡开文本名胡天柱,安徽绩溪人。少年时在墨店当学徒,师从徽州休宁的汪启茂。由于胡天柱吃苦耐劳,聪慧诚实,师傅很器重他。16岁时,就接管了师傅汪启茂的墨店。他从南京乡试考场匾额上看到“天开文运”四个字,从中截取“开文”两字取名为“胡开文墨店”。后来,他就被人称作胡开文。胡开文生产的徽墨,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裉、掭笔下谬、入纸不晕的特点,是书写绘画等必不可少的宝墨。他和产的“苍佩室”徽墨,屡次被清王朝选为贡品。
1796年,胡开文聘请徽派画家到北京,将驰名中久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绮丽风光描绘下来,设计出64幅形态各异的墨模,经过专人雕刻《御园图》集锦墨,重达3500克。八国联军侵华时,坐落在北京的三座皇家御园毁于战火,但徽墨《御园图》仍然保留了下来,至今完好无损,使我们仍能看到御园风光、欣赏到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
其实,墨除了用来写字绘画,还可以当药用呢,胡开文还是一位制作药墨的高手。他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曾让他声名大振。他将五胆(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和八宝(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黄、麝香、川芎、朱砂8种珍贵药材)入墨,再加入木材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该药对治疗消炎解毒、活血止痛、消肿软坚有奇效,尤其对皮肤病、咽喉肿痛等疗效明显。
苍佩室
苍佩室墨乃清代名墨。安徽休宁胡开文所制贡品墨。
徽墨大师“胡开文”自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开创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一九一五年胡氏精心制作的“苍佩室”牌“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后一举成名,其精品“苍佩室”牌墨,以墨质优异,工艺精绝而被清廷视为贡品,一跃而居我国制墨业魁首,历两百余年而声价愈隆。
高级油烟是高档书画墨和高档墨汁的最佳原材料,采用海拔1600米以上的桐子(油)和松脂及名贵药材作原料(无化学成份对人体绝无侵害),吸取了胡开文传统“灯盏炼烟”的工艺精髓,结合最新技术精炼而成,产品质量超过了国内最高水平,目前是国内唯一的专业炼烟生产厂家,2004年产品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名牌农产品称号。徽墨??主要有:“苍佩室”牌超顶漆烟墨、超细油烟墨、油烟一O一墨、油烟一O二墨、超细松烟墨、精制松烟墨、松烟墨、特制青墨、书画青墨、朱砂墨、彩色墨、观赏墨、仿古墨、学生墨等。公司萃集胡开文工艺子弟,制墨高手,在制墨生产工艺流程中,既认真吸取老胡开文传统的工艺精髓,恪守传统的操作规程精工细作,同时锐意改革、钻研科学配方,开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雕版及产品市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目前公司收藏了明清以来名家创作的珍贵墨模八千余付,一千多个品种;产品品种齐全。公司系列产品选料严格,一丝不苟,采用纯油烟,天然麝香等16种珍贵药材精制而成,所产“油烟书画墨”具有拈毫不腻、落纸如漆、藏久愈佳、不裂不燥等特点,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七年蝉联国家优质产品金奖,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并远销日本、东南亚诸国;1999年公司开发的“苍佩室”牌“超顶漆烟墨”“超细油烟墨”、“超细松烟墨”系列产品,达到了“弹之铿锵如金玉之声,研而无声、含砚发墨、黝而有光”的最高境界,以“墨点精金”、“万载存真”之美誉而被授为“国宝”,开创了徽墨历史性的新篇章,产品以高度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了众多书画家必不可少的创作伴侣。

墨止血 23:45

墨作为传统中药材,古籍中有大量相关记载。《本草纲目》中载“墨,亦名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运,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捣筛温水服之。又眯目物芒人目,点摩瞪子上。利小便,通月经,治痛肿。”。《开宝本草》也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卒下血。”《本草逢原》叙述了墨在止血时的配伍应用和禁忌:“墨,止吐衄血逆上行,或生藕汁、或莱菔汁、或鲜地黄自然汁磨服即止。但勿用干地黄和水捣磨;柏叶汁、甘蕉汁亦咸非所宜,往往止截后有瘀积之患。《本草衍义》强调用松烟。《医林纂要》则曰:“古用松烟,性近温;今用桐油,性近寒。然气、味轻虚,俱不失为平。珍之者加入珠、金、冰、麝,陈久为良。”主要区分了松烟墨与桐油墨的偏温、偏寒的属性,以便于根据疾病的寒温性质分而用之。被苏东坡誉为“墨仙”的潘谷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墨,治疗伤口出血、便秘等症,广受百姓欢迎。
以墨入药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至南唐时,制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药墨也随之兴起。有在墨中加入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至宋时,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后人又有以墨与其他药物制成的成方,如万应锭、八宝止血药墨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甚详:“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产后血晕、崩中,醋磨服之、眯目、物芒人目、点磨瞳子上。”到清朝时胡开文的“徽州八宝五胆药墨”盛极一时,广为流传,它以麝香等珍品入药,以醋为引,有消炎解毒,活血止痛,凉血止血,消肿软坚,防腐收敛之功,适用于吐血、咯血、鼻衄、便血、赤白痢下、痈疽疮疡、无名肿毒、顽癣、皮炎、湿疹等病症。
清末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得知家乡的“八宝五胆药墨”疗效神奇,便极力推荐使之成为朝廷贡品。从此,“八宝五胆药墨”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合称中国三大奇药。而胡开文也因为在中国医药史上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专治顽症、皮肤病的“药墨华佗”。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
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文房四宝之:墨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书写、绘画都要用到墨。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最早50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上就有黑色颜料,经过研究,虽然那并非是墨,但也与后来的墨非常的接近。

古时的墨,是取自自然中的黑色土石加工而成的,具体起源现在还不确定。在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纯黑色陶器,有着如蛋壳一般的陶胎,而这种黑色和传说中的色石染料并不一样。在出土的商代器物上,不仅出现用于书写文字的墨,还有了朱墨,经过分析,里面的成分都是朱砂。
具古籍记载,西周时期人造墨出现。在《述古书法纂》中有记录,西周的周宣王时“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明代《物原》中则记录道“刑夷作松烟墨,奚廷硅作油烟墨。”这是人造墨在中国历史中最早的记录。
根据发现的春秋战国遗留的帛书、帛画等物来判断,清晰的内容表明周时的制墨水平相当高,已经不局限于天然魔了。松烟墨最早就出现在战国末期,只是还没有出现形制。松烟墨很容易溶于水,故而无法杂墓中长久留存,所以很难发现周之前的墨块。可以推断,西周时期,人造墨发明,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后,人造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一开始,墨没有固定形制,还需要配合研磨棒来压碎、研磨才能使用,直到东汉时期墨加工成锭才得以改变。当时的制墨中心主要位于隃麋(今陕西千阳东)地区,这一带有非常茂密的松林,人们开始烧制松烟墨,逐渐声名远播,有了隃麋墨。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时期,兴盛的书画艺术直接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历史记载徽墨最早出现于南唐时期,徽墨的创始人是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奚超、奚庭圭父子。奚家本是墨工,在举家南迁中路过黄山,看到皖南松烟有出色的品质,尤其适合做墨,便留在当歙州,以皖南古松为原料,之后还催生出了捣松、和胶的工艺,最终创造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优秀墨品。
宋代的名流喜欢墨、研究墨,且制墨名家辈出,不过在元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统治下,元代的墨并无技术创新,多沿袭前人,墨的质量上尚可,油烟墨得到了很大发展,超过松烟墨成为主流,对明、清两代有较大影响。
明、清两代的制墨主要集中在安徽的徽州地区,经过发展,墨的工艺水平和质量出现了显著提升。明中叶以后,徽州墨创新了多种样式,将绘画、雕刻、装饰等艺术方式用到了墨模和墨锭的加工上,墨成了艺术性上品,异彩纷呈。
------------------------------------
文房四宝——最有名的墨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宋善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徽墨之名逐渐形成,相沿至今。

到明代,经受万元朝贵族严重摧残的制墨业重新复苏;制墨工人激增,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的风气。特别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使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竟达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中期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的制墨特点是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不仅质量精良,而且墨谱的图式、墨模的雕刻,也各尽其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在此期间,富有装饰性的成套丛墨-集锦墨,也开始出现,就连装墨的漆盒也非常精致。至清初,制墨倾向于实用美观,集锦墨和另锭墨进一步盛行。歙县的曹素功、绩溪的汪近圣、歙县的任节庵以及稍后崛起的胡开文,被称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





13#
发表于 2023-1-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赌蟋蟀:37:10
蟋蟀,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14#
发表于 2023-1-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集
恭亲王 04:03

爱新觉罗·奕欣(1832--1898年),清末洋务派首领。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元年(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逃亡热河时,被任命为全权大臣,留京议和,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命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死后,与慈禧太后共谋发动祺祥政变,清除肃顺集团,任议政王,掌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总揽朝政,主持洋务活动。因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几度解职、复职。戊戌年病死。

恭亲王奕欣,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静皇后。恭亲王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但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竞争中败在了杜受田调教的咸丰皇帝的手下。老皇帝遗嘱,封他为恭亲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由于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直隶也有少数农民起来响应,恭亲王就担当起了保卫京畿的重任。他善于谋划,精于用兵,在咸丰五年,打败了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彻底肃清了直隶省的叛党。
咸丰帝去世后,他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打垮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由于他的老道与精明,慈禧太后决定吃掉这个政敌,但恭亲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亲信大臣与王室成员的支持,慈禧的计划终究没有得逞。同治七年,恭亲王打败了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队,再次保住了京师重地。恭亲王不仅屡立战功,还参与了洋务运动。他利用掌管总理衙门之便,全力支持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员以强兵、富国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这次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为国家培养了像詹天佑这样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业,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恭亲王病重期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曾三次亲临探视。 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去世,终年六十七岁。光绪皇帝亲临祭奠,并辍朝五日。
15#
发表于 2023-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科目时与人书》 19:50

应科目时与人书
[ 唐 ] 韩愈
原文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译文
某月某日,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獱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
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有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而视而不见了),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道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我(韩愈)如今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注释
(1)本文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求荐信。
(2)濆(fén):水边。
(3)常鳞凡介 ( cháng lín fán jiè ): 解释 一般的鱼类、贝类。比喻平凡的人。
(4)品汇匹俦:指同一类东西。
(5)獱(biān)獭:水獭,半水栖动物。
(6)於(yú):多作为介词,是古汉语中用的很多的虚词,“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
(7)庸讵:通假字通“岂,怎么,何以”。
(8)忘:通假字通“无,没有”。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6#
发表于 2023-1-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集
彼得大帝 41:40

彼得大帝,是后世对彼得一世的尊称。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罗斯沙皇(1682年-172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统帅,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发动改革。作为罗曼诺夫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对俄国推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17#
发表于 2023-1-4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集
堂会 26:50

堂会,也叫堂会戏,是从明末到1949年,在北京的一种重要演剧形式。凡是私人或临时的团体,召唤或邀请戏班子(有的是请一个戏班子,有时约几个班子的 好角儿联合演出)在商业剧场之外的地方包场唱戏(在本府,会馆,饭中),就都叫“堂会”。

堂会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其一,堂会里面的观众不像商业剧场鱼龙混杂,而且剧场秩序、卫生条件都比商业剧场为佳 。

其二,举办堂会,可以组织自己最喜欢看的戏,更可汇精粹于一堂,它还不受戏班门户的限制,有势力的或官或民,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堂会指命演员退掉商业剧场的演出。而有些职业演员或乐于趋贵,或摄于淫威也不得不招之即来。所以一般说来堂会的演出质量总是远远高于商业剧场的。

其三,主办堂会者,不论自己有戏瘾或亲眷中有戏瘾的,都可以参加堂会演出而粉墨登场,大加施展。而且这些票友还可以要求与有名的职业演员配戏,而职业演员此时多半不敢拒绝。所以堂会也有水平极不相称甚至是千奇百怪、令人捧腹的演出。

其四,是在堂会中可饮宴,而且女眷可以看戏(有时需在垂帘之后,或妇孺只在楼上),这都是在商业剧场中所做不到的。

苏州弹词、苏州评话、独脚戏、苏摊、宣卷、四明南词演出习俗。旧时,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遇有喜庆宴饮,往往邀请戏曲、曲艺演员其家中或酒席上演唱助兴。这种演出称之为堂会,又称堂唱。在上海,堂会演出以曲艺为多。有时,主人为了招待不籍贯的宾客,会邀请不同曲种的演员同台轮演,颇为热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曲种以堂唱(在堂会上表演)为主,如苏摊、宣卷和四明南词等。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表演的是长篇,故有不少富宅常常邀请演员前去连唱半月、一月乃至数年之久,称为“长堂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酷爱评弹的上犹太藉富翁哈同之妻罗迦陵,曾邀请当时的响档杨斌奎和杨振雄、杨振言父子,在其府邸哈同花园内连续演出了十余年。也有应邀为富裕人家消遣而表演节目的堂会演出,如独脚戏,一档二人到富家为二、三人或、六人演出的,演出地点多为主人家客厅。
18#
发表于 2023-1-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集
北宋钧瓷海棠红 28:00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钧窑作品最标准的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以铜红釉的玫瑰紫、海棠红、天青诸色为代表作。元代钧窑器多施以天蓝、灰青、月白色釉,并涂抹含铜釉药,经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蓝、紫色的斑块。饰以彩色斑块外,也常采用堆贴花为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民族艺术精品的集中体现。

海棠红特点是釉层厚,釉面微微流淌。色调红里泛紫,“海棠红釉”。钧红釉中,常出现红、蓝、紫三色相交错的绚丽画面。它的创制,为陶瓷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境界。束瓶口,瘦长鼓腹,,器型古朴典雅,造型隽秀,为宋代钧窑精品。器形别致,通体施钧釉,釉色透蓝,釉质晶蓝剔透,并周身饰以龟裂纹,腹部为大面积红色海棠红,明亮抢眼,似落红缤纷。所谓“钧瓷挂红,价值连城”,收藏价值极高。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其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该器直口,鼓腹,器型疏朗,器身里外施青釉。肩、腹部各有一处窑变现象,呈玫瑰紫色。釉彩莹润,色彩艳丽,极具观赏与研究价值。
-----------------------------------------------


北宋钧窑
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颜色既然可以出来这么多种.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钧窑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细腻,釉色绚丽夺目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审美,器形饱满玲珑。独特研制的玛瑙釉水在烧制后形成更加鲜明的层次感,十多种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最著名的窑场位于禹州旧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传说钧台是大禹传位予其子的地方,故一般认为钧窑得名于钧台。
钧窑瓷器素以瑰丽的釉色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所创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窑变釉,更使其名声大振。这种釉自然天成、变化万千、异彩纷呈,按变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赋以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红等美誉。
金、元时期,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的许多窑场都曾烧造钧釉器物,形成庞大的钧窑体系。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也都曾烧造仿钧釉瓷器。由此可见钧窑影响之大。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话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素以古朴的造型、瑰丽的釉色著称于世。除了常见的天蓝釉之外,最为世所珍的是铜红窑变釉,按变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赋予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红等美誉。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玫瑰紫釉长方四足花盆、天蓝釉双耳三足香炉等不同釉色的藏品,让观众一饱眼福。
为便于观众观赏,展览按“民钧——器皿类钧瓷”、“官钧——陈设类钧瓷”、“仿钧——钧瓷仿制品”三个单元予以展示,全方位反映历史上钧窑瓷器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及钧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原因。




19#
发表于 2023-1-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集
霍震西42:30

霍震西原型
司徒美堂。百年荣宝斋霍震西的原型是司徒美堂。百年往事中霍震西是以司徒美堂为原型拍摄的,历史上确有司徒美堂这个人,但是在剧中还是有很多虚构的成分。
司徒美堂(1868年4月3日-1955年5月8日) ,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广东开平人。著名的美洲华侨领袖。 旅美侨领,1885年加入了洪门致公堂 。
1880年3月赴美谋生,1885年加入"洪门致公堂"。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前,在该堂当法律顾问。1904年,孙中山赴美活动,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后,司徒美堂多次发动筹款,支持国内的革命。为支持抗日,司徒美堂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1948年,司徒美堂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1955年,司徒美堂病逝于北京。
20#
发表于 2023-1-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集
米市胡同 15:00

米市胡同位于北京原宣武区东南部,北起骡马市大街,南至南横东街。米市胡同形成于明朝,当时这里有米粮集市,形成街道,故而得名,延续至今。清以来在此居住许多官僚、文人。如王崇简、王熙、潘世恩、潘祖荫、曹秀先、任兰枝、徐宝善等。胡同43号是以前的南海会馆,即康有为故居。

胡同多会馆,尤以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24)的南海会馆著名。康有为长期在此居住。 在七树堂策划维新变法。"五四"运动著名刊物《每周评论》编辑部设在往南64号,原安徽径县会馆的房舍。

李大钊、陈独秀、张申府在这里编辑许多抨击时局的文章。
这里的老字号老便宜坊焖炉烤鸭,闻名京城,顾客满堂。
民国七年(1918)秋冬之交李大钊邀请邓中夏、陈愚生、易克嶷、王光祈、毛泽东、赵世炎诸人来此议论少年中国学会,并欢送王光祈出国。在此留下足迹的还有吴虞、聂耳。聂耳几次到此为朋友饯行。
曾经轰动京城的谭家菜现为北京饭店款待佳宾的名菜,其饭馆为47号。胡同南口有关帝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6-3 12: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