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 发表于 2018-10-13 17:51

唯有悲悯不唬人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这是胡适先生的文笔。“诗无达诂”,本來的意思是想说什么,今也不必管他。我却从中领悟到,人都是独立的,谁也不能代替谁去思考,谁也无法“精准”的表达另一个个体的思想和主张。

      小说《水浒传》引用了一首七绝诗,通过白胜口里唱出来。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不只是对干旱“场景”的“白描”,我也不认为这是“农夫”在说什么“感受体会”,或是一个“吃瓜”观众谈什么旁观“心得”。这是一种“焦虑”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渗透出,“赤日炎炎似火烧”“状态”下形成的“对比与反差”,在作者心中升成的“愤闷”。这样去理解或更准确。

      宋人洪迈《容斋随筆》里有“贫富习常”一段,“富人有子不自乳,而使人弃其子而乳之;贫人有子不得自乳,而弃之以乳他人之子。富人懒行,而使人肩舆,贫人不得自行,而又肩與人。是皆习以为常而不察之也。天下事,习以为常而不察者,推此亦多矣,而人不以为異,悲夫!”乳母扔开自己的孩子奶别人的孩子,轿夫以出卖自己体力“肩舆”别人为生。这就是“现实”的一幕,这种“生存现状”对比的“反差”人们早己习以为常、“不以为異”。这还不够,而且还有“推此亦多矣”的“引伸”,这才引起更大的悲哀。洪迈千年前就提出了这个令人“悲夫”的问题。

      在旅游景区,见过挑夫挑着百多斤担子上山,而徒手走的人却气喘嘘嘘,累的“十步一歇,五步一站”;也见过一个身体肥硕的青年汉子坐在“滑杆”上招摇,而抬着上面这个“肥屁股”的却是两个“干瘦”的中年人,他们两人的体重合起来,也不会有“上面”这位客人“整备质量”大。如果说在脸都被压变形了的挑夫身上感受到的是生活的不容易,那么看着这个“肥屁股”,我做为“目击者”心中涌动的则更多的是“厌恶”和“排斥”。尽管这位“消费者”可以说:我並没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我是在用我的钱来购买他的“服务”……推推搡搡,嘻嘻哈哈的“揽客”现场,也许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闹剧。世上的许多事,靠感性的思维解释不了,靠“逻辑”推理也难以服人,於是宿命论流行。强者“灌米汤”:“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弱者自嘲:认命吧,天生就是这个命。“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那场戏里杨白劳用红头绳给“喜儿”扎辮子的场面,人们不该注意老杨的笨拙,有良知的人更应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真正可怕的不是“农夫心如汤煮”,也不是“公子王孙摇扇子”,而是那种存在于你我之间,习以为常、“不以为异”的“看客”心理。人要有悲闵之心,因为那是一个“好人”的“标配”。唯有悲闵不唬人。

安然 发表于 2018-10-13 22:29

嗯,木林森的杂谈总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有自己的思考,也可以说有对生活更深刻的感悟吧。

这文字所提到的情景似乎真的是大多数人习以为常了,其实不是没有悲悯之心,只是已觉得那些人是靠这种方式来生存,假设没有了这些悲悯的生存形式,“坦然享受”的人也不存在了。但确实这也是现实,有时无奈吧。

不过赞同文字所说的观点,悲悯不唬人,更赞成有自己的独立性格才好!

木林森 发表于 2018-10-14 05:42

真话假话难分辩,唯有悲悯不唬人。

山楂树 发表于 2018-10-14 07:41

一边是辛勤耕耘,一边是坐享其成,人们又见怪不怪。麻木了

木林森 发表于 2018-10-14 08:57

山楂树 发表于 2018-10-14 07:41
一边是辛勤耕耘,一边是坐享其成,人们又见怪不怪。麻木了

这才是最悲哀的。

山楂树 发表于 2018-10-15 10:54

木林森 发表于 2018-10-14 08:57
这才是最悲哀的。

可我们也无奈

泰山乌鸦 发表于 2018-12-9 16:06

山楂树 发表于 2018-10-14 07:41
一边是辛勤耕耘,一边是坐享其成,人们又见怪不怪。麻木了

这里又有一个辩证过程。
辛勤耕耘与坐享其成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上山坐滑竿,抬竿的人得到了利益,这个再自然不过。
常怀悲悯心是对的,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并有所作为,这个对修身养性大有裨益,而且会逐渐影响周围人,甚至会小范围内提升社会风气,但在社会学和政治哲学角度分析,“悲悯”不会成为改变意识形态的利器。
那么,我们就试图逐渐改变自己吧。

摇头狮子 发表于 2018-12-9 22:33

其实,“心如汤煮”的农夫固然可怜,可这“摇扇子”的公子王孙,也可怜啊!
我是觉得悲悯之心在于此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唯有悲悯不唬人